思维可视化策略,撬动整本书阅读
2020-06-27叶新凤
叶新凤
摘要:阅读整本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思维可视化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让思维可视化,是推进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教学策略。被可视化的“阅读、思考的过程”更有利于理解、记忆以及迁移,让思维履历呈现出来,撬动整本书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可视化;演繹思维;整本书阅读;核心素养
阅读整本书时,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运用图形、表格等工具图示或者图示组合,比如运用思维导图、流程图、比较T图、气泡图、曼陀罗图等策略,把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等这些本来不可视的思维呈现出来,学生就有更多的阅读和思考的空间,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一、展现思维形象性,为整本书阅读激趣
阅读,是一次奇妙的探索、发现的旅程。可视化阅读工具很多,但都有共同的特点——形象、直观、个性化,能把阅读过程中单调乏味的文字变成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图形,展现思维的形象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思维导图,图文并重。左右脑的机能中,人脑对图片、色彩反应更灵敏,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阅读中,学生能借助思维导图,将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像,使不可见的思维形象呈现出来。开学初,我让学生将假期阅读的好书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在班级展示,让假期的阅读留下思维的痕迹,学生的阅读质量直观可见,还可以为其他学生的阅读导航,“一石二鸟”,何乐不为。
二、演绎思维整体性,为整本书阅读把脉
在阅读时,利用情节流程图,把关键词、主要角色提炼出来,明快的线条、简洁的文字,把思维过程呈现出来,帮助孩子把握抽象的故事脉络。
共读《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一书时,学生初读,让他们对故事有大概了解。爱丽丝在奇妙的世界漫长而惊险的旅行中,她到了哪里,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身体、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以地点的变化为依托,把关键物品、主要见闻写(画)在相应的地点上记录下来。如此一来,就能把一本书读薄,读成一张可视化的情节图。
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以情节流程图为拐杖,在集体汇报中表述流畅,绘声绘色,轻轻松松地就把爱丽丝的奇遇介绍出来。在交流中,思维的火花撞击着,唤醒了孩子们对书的零散记忆,思维不断完善,提升了思维的整体性,生成了新的阅读智慧。
三、演绎思维深刻性,为整本书阅读提质
阅读整本书时,线性结构的流程图适合梳理故事脉络,把重要的章节单列出来,通过辨析、归纳、概括,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认识异同,故事情节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对人物性格品质的认识也得到升华。比较相似或相异的可视化图示,则可以使用比较T图表。
比如阅读《毛毛》这本书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个目录章节都采用了一个重要的写法——对比。故事中的人物在灰先生出现前的生活跟出现后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引发人们对“时间就是生命”的思考。指导学生利用T图表,罗列例证,阐述观点,创作出可视化的阅读书单。
图中T图的左边是灰先生出现之前相关人物的生活,右边是灰先生出现后人们的变化,运用T图表,学生将富有矛盾的章节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同个人物相关的章节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从人物的前后变化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的根源。学生完成了思维可视化图示,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进行了一次高质量、有智慧的阅读。
四、演绎思维发散性,为整本书阅读增效
新课标中提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整本书阅读时,更多的切入点,阅读就更具个性和创意,更好地培养发散性思维,对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发散思维的可视化图示,除了常见的思维导图,还有曼陀罗图。曼陀罗图就像“魔术方块”,和九宫格差不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确立的主题填在九宫格的中间,而后进行头脑风暴,联想、类比、想象,诱发其潜能,最终把与之相关的思维成果填满。曼陀罗图考验的是个人逻辑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比如读《蓝色海豚岛》这本书,围绕“阿留申人”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完成曼陀罗图。学生有的把阿留申人两次来到海岛的情况表达清楚,有的把他们给海岛居民带来的不幸记录下来。小方格里,可以填写内容,可以配上贴切的画儿,让整个作品就像漫画书一样有趣。这样的曼陀罗图示,使人产生独特的想法和创意,思维的独特、新颖呈现在眼前。
五、结语
思维可视化,深入本质、聚焦思维,发展心智,使学生终生受益匪浅。把一本书读薄,读成一张图,是深层次阅读时思维向深处的漫溯,是一次有趣的思维之旅。借助图示这一可视化媒介进行交流,比单一的语言或文字交流更高效。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撬动整本书的阅读,努力为孩子撑起阅读的天空,让他们享受阅读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邵巧治.小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
(责编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