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学方式
2020-06-27万龙斌
万龙斌
摘 要:本文立足于中职日常体育教学的真实情况,从“运用体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借用信息技术,丰富创新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信心”三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进行课堂创新做出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中职体育;创新教学;体育游戏
中职体育是中职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些年来,体育教学一直呈现落后的趋势,很多学校对于体育这一课堂是不重视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放任学生自己锻炼,教师在一旁进行监督而已,教师并没有尽到教学的责任。当学生听到体育这门课时,也是以玩耍的心理去上课,这就失去了体育课的本质。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必须首先重视起体育这门课程来,想方设法对体育课堂进行创新,让学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体育课,使学生能够真正爱上体育锻炼,让学生养成运动的好习惯,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和掌握一些体育技巧的目的,为国家培养运动型人才。
一、运用体育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体育课堂之所以枯燥无味,是因为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其气氛是非常严肃的,这就很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学会运用一些体育游戏来促进体育课堂的管理,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的氛围,其趣味性和娱乐性正好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参与进课堂的活动之中,这就让枯燥的体育课堂变得欢乐了起来,更加有利于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
例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跑步的项目变为接力游戏,让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地点为起点进行跑步接力比赛,这样学生就有了责任感和跑步的动力,在跑步的过程中,学生就会用自己最快的速度进行比赛,从而达到跑步的最佳效果。再比如学生在进行踢毽子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花样踢毽子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踢的总和多,或者哪个小组踢毽子的花样多,小组之间可以选出大家认为踢毽子厉害的学生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这就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比赛的欲望,使体育课堂的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活跃体育课堂氛围,提升课堂的活力。
二、借用信息技术,丰富创新课堂
近些年,教育部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教育信息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变性和时事性来做到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在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实现体育课堂的创新,还能够丰富体育课堂内容,紧跟时代的潮流,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不仅仅看到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还能够看到全新的、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型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优质的体育课堂环境。
例如,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奥运会上体育名将的比赛视频等,让学生能够从偶像的身上找到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也能够主动去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性,将体育教学中的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变换为一个立体的体育理论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体育运动的知识,然后学生再去参与体育实践的时候,便会更加熟知运动的技巧。还有当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假如不能够达到预期的标准,学生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搜索有关运动技巧的视频进行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体育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信息化。
三、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信心
教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重视对学生的教,并没有后续对学生的运动成果进行评价鼓励,教师应当对于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进行一个系统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自评或互评,让学生在各种评价之中找到自身的优缺点和目前的不足之处,然后多加练习并且改正。教师面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要以鼓励为主,既要关注学生的身体能力,又要关注学生的锻炼结果,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例如,学生在进行投铅球的项目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将每个投掷距离都设置成一定的惩罚或者奖励,比如学生投掷到近的距离就要惩罚学生多练习几遍,然后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学生投掷到远的距离就要给学生一些实质性的奖励,比如饮料等;学生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成绩好的队伍进行球衣的奖励,对于成绩不好的队伍就要多帮助其找到自身队伍的不足之处,查漏补缺,下次再进行比赛便会改正不足。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自评和互评,让学生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足是什么,其他学生有什么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既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方面的评价看到自己体育项目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学生在下一次比赛的过程中便会得到进步。
综上所述,体育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科目,在中職体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使学生能够体验不一样的体育创新课堂,做到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在学会体育技能的同时,还能够锻炼身体,从而更好地学习其他科目,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瑞杰. 微信促进高校体育课堂良性互动的可行性分析与路径探索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000(003):148-152.
[2]刘强. 高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00(004):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