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 提升公职人员社会责任感
2020-06-27张喜专
张喜专
摘 要: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必然影响公职人员社会责任感。本文从社会环境治理和社会心理服务角度提出建议,以更好提升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公职人员
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会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必然影响公职人员社会责任感。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构建健康的社会环境,提升公职人员责任感。公职人员承担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窗口任务,也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责任和态度影响良好社会环境的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公职人员社会责任感,以及公职人员的行为,公职人员一些共性行为,包括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皆与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相关。伴随社会快节奏发展,而心理健康发展的滞后,改善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改善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是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基础。
一、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必要性
1.日益增加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据世界卫生组织一份报告数据表明,全世界有4亿人正受到各种精神疾病的折磨,抑郁症患者达到2亿人;有30%~40%的求医者有精神卫生问题,20%的人口存在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全世界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仅占9.5%。由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极端行为时有发生,社会心理服务存在明显短板。据有关部门统计:在中国70%左右的人处于精神“亚健康”,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专家估计,中国的精神类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
中科院心理所的社会预警研究组多年来对城乡居民社会态度开展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民众对社会公平状况的评价始终处于中等水平,中国近50%党政干部、57.8%公司白领、55.4%知识分子都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伴随社会快速发展,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工作任务繁重,心理问题成为困扰人类的大问题。据预测人类进入21世纪后,人类已由躯体疾病进入到心理疾病时期。重视心理健康,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人所应有的特征。拥有健康心理,才能应对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为了解决人们在新的时代里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疾病、身心疾病、情感障碍,也包括一些突发事件造成的应对与不稳定因素,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发展,竞争加剧,相应给我们带来机遇与挑战,面临许多困惑和烦恼,有必要构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有效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全民心理健康水平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民众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认识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度不高。甚至有些人将心理疾病等同于精神病,远离和疏远这类人群。有些人存在心理疾病也不敢求助,害怕别人知道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社会交往,导致心理疾病严重。由于地区发展差异,不同地区对心理教育普及程度及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划等号,设立心理咨询室就等于重视心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以為开设一些讲座、搞些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知识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学科化、医学化等现象普遍存在。
其次,由于我国心理健康社会服务起步较晚,相对培养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按照需求的总量缺口较大且结构失衡。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为例,教育部要求,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教师按照师生比要达到1:1000,有条件的可以1:800,农村学校可以1:1500标准配备。据调查,目前不是全部学校能达到此项规定和要求。
第三,心理健康服务及应用研究存在资金保障不足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有些地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但真正用于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使用率还不高,效果没有彰显。比如有些学校及社区建立心理咨询中心,但是设施极其简单使用率不高,主要是社区居民认识不高,同时设施管理者专业性不强。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不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研发处于起步阶段。
第四,心理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需要完善。目前,心理服务体系及管理机制没有健全,服务标准、服务内容、服务形式不统一、多样化,监管力度不到位。缺少对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服务的标准进行考核和评估,亟待完善。
二、加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的几点建议
1.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建设
国家22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重点人群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关注和及时疏导,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服务网络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各行各业、社区、服务机构、医疗机构、政府等相关部门心理健康服务。聚焦点是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环境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最大限度保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覆盖。在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中,提升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有效推动社会心理服务有序发展。
2.发挥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组织作用,提高心理服务的管理协作功能
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构建及心理健康服务的有序成长和发展,需要有关部门或行业机构肩负起组织、支持及指导的责任,对各地、各领域、各部门等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指导。需要组建专家库或团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等相应的技术开发和指导,同时搭建平台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及个人成长、服务社会和体现价值的机会,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本土化。
3.加强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提高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构建在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科学普及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等方面,相应的需要专业队伍来保障。培养心理专业人才,提升服务水平势在必行。从2002年至2017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已经颁发了一百多万个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真正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人员不过10%左右。而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缺少心理学专业背景,或学历层次不高。这部分人需要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有效的指导。
4.做好窗口服务管理,提高公职人员社会影响力
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的构建需要提升公职人员的素质。尤其是窗口服务彰显公职人员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服务成效是政府联系群众、社会的窗口,体现和代表政府、政府服务形象、公务员形象。有效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高效便民的公共服务,更需要一支高效有责任感的公职人員队伍,这支队伍能够让群众在享受公共服务过程中感受和体会获得感和幸福感。
5.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建设
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加强心理建设,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改善。在制定政策和有效实施过程中,了解和把握各类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心理需要,预防和化解矛盾突出。在宣传和传导政策信息过程中,关注民众的满意度。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社会治理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减少社会心理矛盾的发生、对多发易发问题进行有预判,做到及早有效的干预、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加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提升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探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聚焦“教育·疏导·干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筑牢社会心理预防体系,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正能量,推动形成以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实现社会的平安、和谐、健康、幸福,更好使民众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林颖,蒋俊杰.从心理疏导到社会心理服务: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重大创新[J].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9(04)
[2]黄希庭;郑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5)
[3] 王丽,唐喻莹,梁靖卓,余冰雪,张玉玲,药子玥.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展望[J].内江科技.2019(06)
[4] 李雪娇.完善心理服务有效助力社会治理[J]. 经济.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