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者》的节目形态分析

2020-06-27王志昂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6期
关键词:朗读者电视

摘    要:《朗读者》是一个是以个人经历与经典文本相结合,通过文本细读,展示作品的精神力量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将模式进行创新,采用访谈和朗读经典相结合的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室内访谈节目,也不似传统文化类节目中的直白输出。对比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具有较高关注度的娱乐性综艺,不难发现《朗读者》的关注量和口碑都远超其他节目。

关键词:《朗读者》;节目形态;电视

一、节目形态说明与详细制作流程

从题材上看《朗读者》的定位是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邀请在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到现场分享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并选取与个人情感所匹配的经典美文进行朗读,节目名称既然叫朗读者,那么重点就在于这个“者”,所以嘉宾的选择尤为重要,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全明星阵容不同的就是所邀请的嘉宾不仅包括明星,还有在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素人”,但这种嘉宾的多样性选择,也是扩大节目受众群体的一大特点,在各个领域顶尖的“素人”往往自身就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的经历会吸引观众,从而使观众有持续观看的欲望,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

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与内容的戏剧性也有十分大的联系,《朗读者》因为它节目形式的限制没有办法在里面穿插刺激好看的点,这样纯粹朗读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吸引观众的点,也是嘉宾本身,嘉宾们虽然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却无一例外是有“故事”的人,这就保证了节目内容的看点,比如无国界医生——蒋励,辞去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前往阿富汗在战火中接生了三千多新生儿,这样传奇的故事就发生在嘉宾自身,给节目带来了可看性。

从制作方面看,节目对舞台的设计和现场音乐的配合都是费了心思的,第一季第一期中进行钢琴伴奏的著名演奏家李云迪,这种现场伴奏的方式可以让音乐适时的出现,与节目的现场氛围相契合。包括对于主持人的选取,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不仅仅是串联整个节目,更要调动观众的情绪,而董卿亲切的主持风格,拥有丰富的主持经历和文化素养让她与《朗读者》这个节目风格相契合。

二、节目环节设置

节目以各城市内的朗读亭为开头,看似简单的布置但却是节目与观众互动的一个好方法。《朗读者》在节目中加人了访谈环节,作为一档朗读节目,谈话并不是其主要目的,只是作为朗读前的一个环节,为接下来的朗读“预热”。节目主持人像是一个倾听者,每位嘉宾都会在访谈中都会逐渐的将个人情感逐渐饱和,之后再走向舞台完成爆发。访谈中,嘉宾都会在生活的情感中寻找朗读的动机,亲情、友情、爱情一应俱全。这些生活的情感,帮助节目完成了与电视机前观众情感交流的过程。当嘉宾上台完成朗读以后,这段与观众情感互动的环节就告一段落,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更容易让观众找到情感共鸣。

三、节目布景与详细构造

与其他文化类节目相比,《朗读者》在朗读内容的呈现、舞台效果上都有明显的突破之处,节目在布景中将舞台与朗读者的故事内容相结合,针对刘烨朗读的《小王子》的故事情节,节目组将舞台打造成空间感和层次感十足的蔚蓝星空,契合朗读嘉宾的人生阅历和读本内容。而胡歌朗读的影像内容上,设定了一个混沌世界的概念,通过色彩基调和灯光效果等完美配合让观众淋漓尽致的沉浸在文学的世界,节目组将布景配合嘉宾的朗读内容,让视觉表现成为故事的一部分,相辅相成。

四、音乐

声音的使用可以为观众提供最强烈最直接的听觉体验。在只有主持人和嘉宾的访谈区里,低沉轻缓的钢琴为主要的背景音乐,嘉宾在缓缓的钢琴声中诉说着自己的人生阅历。而朗诵时的配乐可以为朗诵的内容起到补充和铺垫的作用,在陈彼得朗诵《我爱这土地》这一节选中,压抑的低沉的音调和激昂的音调交叉穿插在不同的情感流露的片段中,强化了整篇读本节选的层次感,通过音乐起到抒发情感的作用,促进了朗读者朗诵的节奏感。

五、收视率数据

《朗读者》第一季研讨会显示,与《朗读者》相关的阅读破10万+的微信公众号文章达312篇,新媒体视频全网播放量达9.7亿,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豆瓣评分飙升到9.5,持续2个小时上榜微博榜单第一。除了节目线上短视频点击率不俗,音频版的《朗读者》在喜马拉雅App有38万订阅用户,音频收听破4.25亿。受《朗读者》节目的影响,中小学校乃至军营都纷纷掀起朗读热潮,节目影响力深远。

六、节目名称

从《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来看,它的核心是嘉宾访谈,第二现场才是重点所在,后面的嘉宾朗读是为了给前面嘉宾访谈的情绪宣泄找一个出口做一个升华。看完《朗读者》这个节目给我的感觉是它的重点不在“朗读”,而是在者上,以嘉宾本身所带有的故事为情感内核用朗读的方式将这种情感释放出来,节目命名与节目定位的偏差,从而导致节目定位不够准确,

七、节目编排建议

《朗读者》这个节目看完后会感觉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够明确,它在自身的定位和媒体的印象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节目在各种资料上标明定位是文化情感类节目,也就是说它原本突出的重点就是情感,也就是朗读者中的“者”本身所存在的故事,而现实受众对于这个节目普遍的认识是朗读,所以节目在内容上需要有一定的整改,将定位明确化,要么去满足受众原本的心理预期,要么将节目内容更往情感方面靠拢,形成明确定位。

其次就是文化内容的碎片化,访谈内容也与作品之间的关联度小,虽然有主题词的框架,但是朗读的文本在主题词的限制下,有时会让内容变得牵强,使得节目完全可以被剪辑成一个一个的小片段,这种碎片化的特点确实有利于观众在休闲时刻进行瞬间的阅读和理解,但是作为文化类节目,能带给观众系统深刻的阅读和思考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作用就变的少之又少。所以在节目编排上需要更进一步的整合节目内容,将同一类型的作品穿插在一起,提升节目内容的整体性、关联性。

参考文献:

[1]过彤,张庆龙.《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J].传媒评论,2017(03):33-35.

[2]李芙蓉. 电视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研究[D].兰州大学,2018.

[3]杨晶.《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04):38-41.

作者简介:王志昂(1999),女,山東济宁人,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猜你喜欢

朗读者电视
多一些《朗读者》式的文化陪伴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电视新闻摄像实验课程的基本教学方案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公共图书馆服务成果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