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2-17-211井区措施挖潜及实施效果
2020-06-27张虎虎
摘要:锦2-17-211井區构造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是锦16块向西南的延伸。该井区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较差,通过加强“三老”资料复查,开展了地质特征再认识,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重新落实构造形态。利用地质新信息实施措施挖潜,对已经停产的锦2-17-211井向井区高部位侧钻,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关键词:地质特征;三维地震;构造形态;侧钻
锦2-17-211井区构造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南端,是锦16块向西南的延伸。开发目的层系为兴隆台油层,是一个层状砂岩边底水稀油油藏。该井区开发初期只有一口井,即锦2-17-211井。锦2-17-211井1997年8月投产,初期日产液66.7t/d,日产油20.6t/d,含水69.1%。因该井距离边水较近,含水上升快,2001年4月因高含水停产。
1.地质特征再认识
针对该井区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差的现状,通过加强“三老”资料复查,研究人员开展了地质特征再认识。
1.1重新建立构造模型
利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重新落实构造形态。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在该井区发现一条新断层,即D断层,并且落实了C断层的走向(图1)。
重新解释过的锦2-17-211井区被分为两个断鼻构造,构造高点分别位于锦2-16-210侧井和锦2-17-211侧井北东东向150米处,构造埋深分别为1535米和1510米。其中C断层倾向南南西,走向北西西;D断层倾向北西,走向北东。
1.2重新建立储层模型
应用地震资料储层反演技术,进行砂体追踪,落实了该井区的兴Ⅰ、兴Ⅱ油层的砂体发育范围。
储层反演剖面显示在井区的构造高部位兴Ⅰ、兴Ⅱ储层较发育。在锦2-17-211C井南部兴I储层比较发育,最厚处达15米,北部变差。兴Ⅱ储层在锦2-17-211井北部兴Ⅱ储层较发育,最厚处达50米,构造高部位有所变差,但仍在10米以上。
2.挖潜实施情况
2.1利用停产井向构造高部位侧钻,挖掘井区剩余油
因该井区井点较少,北部和东部两条边界断层走向落实程度不高,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决定用已经停产的锦2-17-211井试验性地向井区高部位侧钻,锦2-17-211C井共钻遇兴Ⅰ和兴Ⅱ两套油水组合,其中油层8.4m/4层、低产油层4.5m/4层、气层1.4m/1层,投产射开兴Ⅱ的6.3m/4层,初期日产液14.7t/d,日产油9.2t/d,含水37.4%。
鉴于锦2-17-211C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且该井未发现断点,据此推断该井与边界断层之间还有一定部署空间,决定利用相邻井区已经停产的锦2-16-210井向该井区高部位侧钻,锦2-16-210C井同样钻遇了兴Ⅰ和兴Ⅱ两套油水组合,其中油层4.9m/2层、低产油层0.7/1层、强水淹层2.0m/1层,油水同层10.1m/2层,投产射开兴Ⅱ的3.4m/1层投产,该井射开井段虽然电测解释为油水同层,但投产后日产油始终保持在10t/d左右,基本不含水,据此判断该井存在电测解释误差,射开井段电测解释应该为油层。
2.2利用测试资料对锦2-17-211C井实施堵水
锦2-17-211C井后来补开兴Ⅰ与兴Ⅱ合采,补层前日产液11.7t/d,日产油2.1t/d。补层后日产液12.0t/d,日产油2.6t/d,增油效果不明显。从岩屑录井资料上看:兴Ⅰ解释级别为“油斑”,兴Ⅱ解释级别为“荧光”,兴Ⅰ含油饱和度高于兴Ⅱ含油饱和度。
该井补层合采后调高生产参数,日产液未增加,怀疑新补开的兴Ⅰ井段“未出力”。为了验证以上分析,为该井区下步部署新井提供证据,提出对该井实施高精度碳氧比测试。
高精度碳氧比测试结果验证了以上“分析”,兴Ⅰ油层组上部含油饱和度下降幅度较小,合采时“未出力”,兴Ⅰ油层组底部和兴Ⅱ油层组含油饱和度下降幅度大,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
鉴于以上认识,对该井实施封堵兴Ⅱ及兴Ⅰ底部,单采兴Ⅰ上部,堵水后油井自喷生产,初期日产油50t/d,日产气5000m3/d,不含水,增油效果显著。目前该井日产油12.5t/d,含水52%。
3.结论与认识
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是断块挖潜成功的基础。通过开展地质特征再研究,落实了区块构造。及时捕捉地质新信息,全面开展研究室是提高井区开发效果的关键。构造储层的落实,锦2-17-211井堵水的成功,为下一步实施井位部署提供了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赵辰军;;锦16块特高含水期“潜力层”注水技术[J];内江科技;2011年09期
[2]陈祥;丁连民;刘洪涛;陶良军;蒋尔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陆相页岩储层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1年03期
[3]于洋;潘卫东;范海玲;李立;杜爱龙;杨慧芬;;压裂新技术在中原油田文72块的应用[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黄修平;;应用储层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挖掘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潜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侯树杰;吕翔慧;李兆敏;;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影响提高水驱采收率的因素及水动力学调整措施分析[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张健;;裂缝监测技术在煤层气井压裂中的应用初探[A];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任芳祥;;锦16块特高含水期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的实践与认识[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张然;李根生;杨林;刘颂;田守增;;页岩气增产技术现状及前景展望[A];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及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李联五;黄学斌;杨凤波;孙尚如;;应用井网重新优化组合调整技术进一步提高特高含水期厚油层油藏的水驱采收率[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作者简介:
张虎虎(1986-),男,工程师,2010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集输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