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路径探究
2020-06-27蔡虹
蔡虹
引言:对于人才培养来说,高职院校的人文素养和教学水平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教师队伍的的建设则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灵魂所在,其决定着院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育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力量不断的发展,我国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提高,各个部门对高等职业学院越来越重视,对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也提出诸多要求。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核心素养在高等职业学院的重要意义,才能快速地探究其发展路径。
1 高职院校教师的核心素养以及发展路径中存在的问题
与其他阶段的教育机构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建设属于起步比较晚的类型。有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从中等技校升级而形成的,因此经常会出现师资团队人员复杂或者不统一的现象。高职院校的教师通常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中等技校教师通过专业技术方面的培训进入高职院校;第二种是高等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直接进入高职学院进行教学;最后一种则是学校通过各种渠道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其是学校根据专业需求通过相关部门聘请的,现阶段这一类型的教师并不常见。在高职院校拥有教学资格的人员来源广泛,因此其在教学过程中秉持的理念通常以传统的学术性教育为中心,且其在工作经验方面普遍都缺乏工作经历,导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职业素养以及信息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1 关于教学实践理念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实践教学为理念,但在高职院校中,这种实践操作型教学思想并未得到师生的青睐。我国在高职院校建设初期早已颁布了与实践操作型教学相关的教学文件,然而这些文件只停留在了政策层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师生有效地利用。与此同时,在专业教学人员的选择方面高职院校并未指定相关标准,其思想过于传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大部分人员都未符合教学的相关条件以及实践资格。
1.2 关于教师职称测评出现的问题
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对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评定制度不全面、导向不标准的情况。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对教师进行职称评定的环节中,通常使用普通高等学校的评定制度为评定的标准,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大部分教育人员发表的论文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过于片面,未达到高等职业院校的标准,最终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大部分教师在职业素养和理论素养等方面经常出现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1.3 关于目标定位方面出现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普遍院校都缺少明确的职业性人才确定目标的标准定位。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教师的培训方法仍然采用以往传统的培养方式,导致其在职业素养、理论素养以及新时期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方面都未能受到重视,最终使其出现各方面水平仍然停留在原地止步不前的现象
2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有的核心素养的探究
近年来,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国相关部门的研究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以及探索,将高职院校所需的核心素养分成了几种类型,分别为:学习素养、实践水平素养、专业能力素养以及应用型素养等,我们将其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职业素养、科研素养、信息素养三大核心素养类型。在对人才培养方面,这三大核心素养都占据着核心地位。
2.1 职业素养
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职业素养指的是高职教师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关要求,同时是其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展现出的综合性品质及素养。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来说,需要同时具备基本职业方面的意识以及掌握相关人才理念和专业技术技能,在各方面都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高等职业院校才能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别开来。只有满足各方面条件,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才能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2.2 科研素养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科研素养是教师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需其在职业素养符合标准的同时还要对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并且在探索过程中进行一些创新。现阶段大部分教师在科研素养的养成上都有一定程度的问题,其实一些人员在实践教学中科研能力有限且运用的仍是以往的教学模式,经常根据自身的教学习惯进行教学指导,在教学方面忽视创新只重视内容,另一方面,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只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经常忽视技术的实用价值,使教学出现知识偏重的情况,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学人员为了科研素养而研究,或者为了评定职称而研究,失去了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意义。
2.3 信息素养
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在高职院校中信息素养通常指的是能够通过教育资源获取一定的信息能力,最终通过体现信息能力对学生进行教学。换一种说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解决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素养和相关技术的能力。
2.4 “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及能力
对于师生来讲,真正意义的教学指的是传授知识者与接受知识者之间的互相学习,是将教和学两者完美结合的一种活动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是师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内容都应该满足环境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
3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路径的探究
根据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践逻辑分析,教師的核心素养决定了教学核心目标以及学科核心素养达成的程度,并影响着学生的核心素养。依照国内外教育专家的观点,笔者重新梳理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路规划了其发展路径。
3.1 建立教师的专业认同是基础
教师的专业认同指的是教师思想、态度以及行为上理解和接受教学任务,并建立职业目标,形成专业素养以及专业信念。教师信念素养的形成是在专业认同中完成的。若建立教师的专业认同,使其立志终生从事教育行业,能够有效在与学生互动中感受到教学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其行为也会得到自我约束,自愿遵守职业道德。
3.2 养成教师的专业反思是关键
教师核心素养中的专业素养除了需要在院校学习中打好基础之外,还需要在反思中进行不断丰富、深化以及发展。若从专业反思的内容进行分析研究,专业反思的基本起点是其自身的教學实践经验的积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的经验为参考标准,教育机构也应为其提供这样的反思参考标准。
3.3 形成教师的专业自觉是目标
对专业工作的最终目标、涉及领域、策略部署和效果评估拥有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主动的认同教学工作的价值则是教师的专业自觉。教师应积极投身于教育学生的工作中,并且尽可能的对工作持续做出调整和改进,科学理性地解决好其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漏洞和不足,通过自我反思不断地提升教学的质量。专业认同到专业反思到最后的专业自觉是一个循序渐进、自我调整、逐步发展的过程,在专业自觉的基础上,核心素养中的创新素养才有可能实现。
4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核心素养建设的发展途径
4.1 对高职院校“双师型”的建设进行加强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和创新,我国教育相关部门提出对教育行业实施“双师型”政策,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壮大的同时还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培训。在国家提出“双师型”政策之后,我国各级政府对“双师型”所需的素质建设进行了完善。教育工作者需要拥有教学相关的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作为“双师型”的基础准则,使其能够在对专业技能方面进行巩固的同时对教学研究方面同样重视,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根本上快速提高核心素质的培养。
4.2 对外聘教师的要求进行加强
在高职院校中,对在职教育工作者进行严格规范管理的同时,对外聘教师进行严格要求也是要引起重视的。针对校外人员的聘用需要制定一个相关的制度和标准,既要方便管理也需符合实际。对于外聘教师需要在人员的选择上面进行严格把关,为高职院校引进一些高素质高学历的教育人才,需同时具备专业的水平、相关的工作经验以及在表达方面需要具备较高的表达能力,在任教期间也应注意教学反馈,从根本上提高外聘教育人员的教学水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中,教学工作者的核心素养丰富不仅包括职业教育经验,也包括其知识能力方面素养的体现。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建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发展途径已成为教育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升核心素养,使其在促进高职院校发展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
课题: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职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建设研究》(项目编号:FJB1706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