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分析

2020-06-27张小燕

知识文库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融合传统

张小燕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促进小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地不断变革,小学语文课程在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价值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分析,旨在以此推动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

1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价值探究

1.1 有利于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的思维认知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发展,是推动和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农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力度较弱,大多数人对传统文化的思维认知与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无法对传统文化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和较为直观的理解,将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有效融合,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历史渊源,从而激起小学生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对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认知与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课堂的文化特性与趣味性,保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科能力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的开展目的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以及思维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学科素养,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基础学科教学与文化传承中得到能力的锻炼。农村小学语文课程地开展缺乏一定的融合性和前沿性,通过教学实践与中华民族文化进行融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强大的爱国情怀,宣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还能够让学生在教学中通过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在农村小学中以独特的文化气息来培养小学生语文学科的能力发展,能够让小学生在基础内容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能力发展。

1.3 有利于丰富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内容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认知无法得到深度的拓展与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学能够进一步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资源,让小学生能够结合语文基础知识与民族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认识,在提升思维认知,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小学生的知识广度。农村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制于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在教学效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进行融合,能够通过有效的知识延伸和知识拓展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从而推动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小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路径分析

2.1 创新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思维

现阶段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实践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基础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可以通过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思维的方式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功利性较强与过多关注升学率等传统问题,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思维方面的方式相对刻板,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开展的具体价值和小学生能力培养的技术方向,在语文课中渗透、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进一步推动教师在基础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有效的思维拓展和教学体系创新来丰富和发展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拓宽和提升学生的知识视野,这种教学思维的有效转变,能够引导教师和学生充分转变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思维认知;通过教育教学资源的丰富与教育学理念的创新来发展教学质量,提升小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能力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将其与语文课堂充分融合,必将存在诸多问题,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是根本,多媒体教学是助力。只有充分借助助力,抓住根本方能实现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充分融合。在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势必会因时代的距离,对传统文化理解有失偏颇,一旦教师未能及时处理这一问题,将埋下隐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互联网,从网络中下载国学短片,让学生在观看动画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文化知识。多媒体形式教学,不仅增加了国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还增加了文字语言的魅力,是一种教育创新、文化创新。

2.2 发展多元化教学手段,关注教学细节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是提升,小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处于成长发展的特殊时期,其对语文学科的思维认知不够,全面传统的理论讲授无法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以此结合现阶段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习细节来激发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通过改变教学观念,如营造輕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小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中去。多元化教学模式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比如:歌谣、游戏、课本剧、知识竞赛等。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更多的采用歌谣、游戏的方式来开展优秀文化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更多的采用课本剧、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优秀文化教育。让小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文化熏陶、知识洗礼。其中文化课程与传统节日结合,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例如:在讲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首诗时,教师可以以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与基础教学内容进行讲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去感受重阳节这一中华传统节日,从教学细节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小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水平。基于此,教师还可以搜集大量颂扬传统文化节日的诗词,带领学生大声诵读,进而领会作者蕴含的思想与精神,这种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这种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当今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让课堂教育不再枯燥,让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时,教师还应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学生接受范围内进行经典读本的背诵与朗读,进而欣赏分析,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文化素养。值得一提的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只是锦上添花,并非秉要执本,适当才是关键,无需一味追求形式的多样化,只有真正潜心学习,方能受益良多。

2.3 结合课外资源,强化传统文化传承教育

小学生在基础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会受外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础的书本知识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无法对小学生的思想进行有效地指导,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课外资源融入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拓宽教学范围的同时,增强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注意力,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还能够在基础教学中逐渐深化和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感悟,从而将这些感悟逐渐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从而激发小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创造力和思维认知,从而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与发扬,达到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目的。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广博精神,经过岁月沉淀积累了诸多文化典籍,抑或是浓缩精华,抑或是博采众长,抑或是晦涩难懂,抑或是浅显易见。借助经典文化读本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质量,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文化经典读本,让古人智慧领航今日文化传扬。适合的经典文化读本,既能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又能领略古人的思想智慧。分级阅读在此时得以有效体现,例如:小学一到三年级学习的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可以为《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基础性的、朗朗上口的文化经典,而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则可以学习《增广贤文》、《孝经》、《老子》等诸多经典文化思想,从中领略我国传统文化智慧,进而深度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语文教学产生敬畏之情,对于语文学习的理解,不再停留于表面,发现其内在价值。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理念转变和方式转变来提升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基础认知,达到对小学生素质培养的目的,从而激发小学生强大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9]PLC340。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德顺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融合传统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刚柔并济
破次元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融椅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