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
2020-06-27吴杰
吴杰
摘 要 现阶段,在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会对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十分重要。本文探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遵循基本岗位设置原则、建立科学的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等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事业单位 岗位设置管理 以岗定薪 干部选拔机制
一、引言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势在必行,而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岗位设置管理属于核心内容。事业单位需要将其作为落实公开招聘制度的基础要求,明确当前人事管理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做好岗位设置方面的工作,立足于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析员工的实际需求,逐步完善激励机制,保证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还要保证用人制度能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准确界定工作人员类型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背景下,人事管理工作大部分都是进行身份管理,在其他方面没有较大的突破。利用岗位设施管理可以划分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别为管理岗位、技术岗位与工勤岗位,在各个大类中又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层级。因此,事业单位在聘用员工之后,能基本解决各级人员的分类工作,从传统的身份管理变为较为准确的岗位管理,保证员工能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全员聘用
在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改革过程中,实现聘任制十分重要。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无法顺利实行。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在设置了员工合适的岗位之后对员工进行聘任,除了党组织的负责人之外,员工都需要申报相关岗位,以便于开展对申报人员条件与工作能力的审核工作,还要针对不同的岗位,明确聘用期间的工作任务与基本职责。事业单位需要与上岗的人员签订正式的劳务合同,以实现全员聘用。
(三)落实对各类人员的聘期考核制
事业单位落实党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工人等层级的岗位责任制,立足于单位的基本特点,完善操作性较强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需要长时间的探究。事业单位可以规定各个岗位的聘期为3年,在聘期结束的时候,需要考核员工在聘任期间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结合实际的考评情况,决定是否在下一个聘期继续任用,或做好后续的升职、降职处理工作。
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转变管理理念,遵循基本岗位设置原则
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人事制度的改革情况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员工聘任制与岗位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了解岗位设置管理的基础目标之后,管理者需要分析单位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彻底转变人事管理理念,并增加认识,将聘任制度作为事业单位的基本用人制度,同时还要做到淡化身份,设定明确的等级能力标准,以此不断强化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设置管理不仅仅是薪资管理,而是需要利用合理的岗位设施,规范各个岗位员工的工作行为,还能收集更加广泛的信息,以针对员工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挖掘其实际的工作价值。
在开展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事业单位需要合理、科学地设定岗位。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一是明确基础的单位职能原则,明确单位的具体目标、任务与职能,岗位设置需要向单位主业务方面倾斜。二是明确岗位系统原则。岗位设置不仅仅需要将重心放在主业务岗位上,而是要给予主业务更多的支持,完善子系统的建设。只有保证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为主业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三是在优化结构原则的基础上,事业单位在设置岗位的过程中,需要对业务素质、工作技能以及目标考核等内容,对岗位技术要求、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对人员结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四是在明确职级分明原则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岗位,并划分职务层次,务必做到岗位职责合理,并且合理区分职务等级。
(二)建立科学的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创新管理模式
1.实行双向岗位聘任机制。事业单位需要在优化人员结构、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等方面,结合岗位需求,择优录取员工,应聘人员需要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身体条件与知识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建立员工岗位与薪资直接挂钩的聘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加快人才流动。在对事业单位内部的人才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的基础上,根据相对稳定的资源共享与专职兼职融合原则,建立稳定的干部层,以优化人才开发机制。
2.完善目标责任制,健全考核评估体系。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采用任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措施,定期做好对个人的考核与评估工作。事业单位还需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对单位工作评价以及对个人进行奖惩、培训的依据,并做好工资与职务的调整工作。
(三)立足于聘期、任期考核目标,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
1.实行总额包干,自主分配。事业单位在科学编制考核目标的基础上,落实目标责任制,并对工资总额包干制度进行管控。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增加员工,但是工资总额不发生变化,裁减员工但是工资总额不降低。在包干的范围中,单位具有分配员工的权力,也需要承担责任,以不断提升用人效率,降低经费的支出。
2.实行以岗定薪。事业单位需要拿出国家工资中灵活的部分,还可以加入单位一部分经济利润,结合工作人员的岗位特点、实际工作数量与质量,围绕考核结果合理分配工资,并且拉开差距,不搞“大锅饭”,使员工的义务与权利统一、贡献与报酬相适应。员工的最高薪资与最低薪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最低的工资不能低于当地的基本标准,以落实以岗定薪的管理机制。
3.明确岗位职责,因事设岗。事业单位需要利用岗位评价与岗位分析工作,明确各个岗位设置的基础目标,还要明确岗位任职条件与责任。事业单位需要对岗位的任务、环境与性质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工作职责,实施规范的岗位管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明确岗位员工基本职权,以完善考核体系,对各个岗位的产能进行量化的分析,为后期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坚持因事设岗。以工勤技能岗位为例,需要结合操作维护的技能,不断提升单位的服务水平,还要满足单位各项经营业务的需求;以管理岗位为例,主要目的就是提升整体的工作效率;以专业技术岗位为例,需要结合技术工作的基本特点与任务,并且以公益事业的发展为核心。
(四)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落实监督体系
事业单位要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考核制度,明确工作职责要求与任期目标,并且建立届中、届末考核制度。针对在考核过程中员工评价较高、工作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可以让其连任或将其提拔到更高的岗位。对于无法履行基本岗位职责的干部,需要进行解聘处理。在实行任期制之后,需要落实监督控制机制,并重点对领导干部的职权行为、工作表现与政治思想進行监督。只有将员工代表大会、党组织以及审计部门的效用发挥出来,才能形成党委统一管理、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在健全监督机制的基础上,使得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取得良好的工作成就。
四、结语
在事业单位的人事改革过程中,做好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深化任职制度的改革,结合岗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从全局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入针对性较强的管控措施,不断吸引与留住更多的高素质人才;采用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员工竞争上岗的方式,保证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同时,落实监督体系,促进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活动顺利开展,充分挖掘人才的价值,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为湖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崔阳.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013):33.
[2] 林琼婵.关于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上),2013(001):20-21.
[3] 林刚.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5):42-43.
[4] 向辉,冯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8(009):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