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分析及研究

2020-06-27于海娟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克唑替尼靶向肺癌

于海娟

(呼伦贝尔市传染病医院肿瘤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162650)

肺癌是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中80%以上为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建议,一线化疗失败但行为状态评分仍为良好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克唑替尼靶向治疗疾病[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克唑替尼靶向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50例。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6~82岁,平均(57.11±5.02)岁;TNM分期:IIIb期21例,IV期29例。其中,鳞癌27例,腺癌23例。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36~81岁,平均(57.67±5.56)岁;TNM分期:IIIb期22例,IV期28例。其中,鳞癌27例,腺癌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卡铂,吉西他滨1000 mg/m2联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第一天和第八天使用,治疗21 d一个周期,治疗4~6个周期。注射用卡铂用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为浓度10 mg/mL,再混合250~5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静滴,按照体表面积50 mg/m2每次,每天1次,连用5日,治疗21 d一个周期,治疗4~6个周期。其中,肺腺癌的患者应用培美曲塞加铂类,其中,培美曲塞500 mg/m2联合100 mL生理盐水静滴,第一天用药,治疗21 d一个周期,治疗4~6个周期。卡铂的用法同上。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服用克唑替尼,每次250 mg,每天2次,治疗半年。

1.3 效果评价

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3]判定近期疗效,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4个级别。EORTC QLQ-C30评分,分值越高则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软件SPSS 21.0处理数据,卡方检验计数数据,t检验计量数据,P<0.05为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各组患者近期疗效的对比

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52%,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患者1年生存率情况的对比

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1年生存率84%高于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各组患者EORTC QLQ -C30评分的对比

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EORTC QLQ -C30评分高于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各组患者EORTC QLQ -C30评分的对比( ±s,分)

表1 各组患者EORTC QLQ -C30评分的对比( ±s,分)

组别 例数 躯体活力 角色功能 情感职能 社会职能 整体EORTC QLQ -C30评分克唑替尼靶向联合化疗组 50 80.72±10.83 85.23±12.12 82.85±14.42 83.74±13.22 69.21±11.21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 50 57.62±11.41 58.73±16.52 61.45±13.52 62.26±15.45 55.13±15.66 t-- 5.256 5.633 6.223 7.115 4.189 P--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部肿瘤疾病的常见类型,常规化疗可造成患者生存质量下降、生存时间缩短,多数学者通过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GFR)途径靶向治疗的研究[2],提出克唑替尼作为EGFR酪氨酸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有选择性的与EGFR受体M9-ATP结合,发挥降低肿瘤细胞信号传导能力、抑制肿瘤繁殖与转移的作用,能够有效促使肿瘤细胞快速凋亡,从而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抗肿瘤目的[3-4]。

本研究显示采用克唑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更好提高治疗效果,提高1年生存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克唑替尼靶向肺癌
克唑替尼致心动过缓的文献分析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克唑替尼相关药物性肝损1例及文献复习
靶向治疗 精准施治 为“危改”开“良方”
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分析
靶向超声造影剂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