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抉择

2020-06-27陈宏伟

建筑 2020年12期
关键词:建筑业建筑企业

文 / 陈宏伟

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建筑业紧跟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通过一系列颠覆性的调整、改革和创新,逐步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从历史角度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发展路径,推动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历程

回顾中国建筑业向现代化迈进的历程,我们以三个重要年份作为节点,可以将这一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节点:1987 年—中国建筑业的改革元年

这一年,中国建筑业搭建起了现代的市场结构框架,整体进入了市场化发展阶段。为什么是以1987 年而不是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或者1979 年《建筑业改革大纲》发布作为起点?因为中国建筑业真正的变革发生在1987 年,这一年出现了一个革命性的标志事件,即“鲁布革冲击波”。

1984 年,国家决定以世界银行贷款形式建设鲁布革水电站,并在全球进行工程招标。中国、日本、挪威、意大利、美国、德国、南斯拉夫、法国8 国承包商竞争中,日本大成公司以比标底还低43%的价格中标。当时,我们认为这么大的项目怎么也需要几千人建设,但日方仅派来了一支30 多人的管理团队。工程开挖3 个月,单月进尺222.5 米,是我国同期同类工程的两倍以上,最终提前5 个月全线贯通,工程质量优良,各项指标远超当时国内水平。1987 年,这一事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在中国建筑业乃至全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的推动下,国家计委(现在的国家发改委)带领五部委大力推广项目法施工模式,并在水电建设领域率先实行业主负责、招标承包和建设监理制度。中国建筑业告别了计划经济的自营体制,建立了新的管理机制和竞争模式,进入了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针对完成任务来配置资源,是项目法施工的内涵,这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要素向工程产品转化的效率。项目法施工的推广应用,使中国建筑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行业生产力不是提高了几倍,而是几十倍、几百倍。包括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资质制度、鲁班奖等现代建筑业的主要制度和机制,都是在1987 年完成的。1987 年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可以说远大于1978 年小岗村包产到户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大事件。

第二个节点,2008 年—四万亿的大机遇

这一年,以政府四万亿投资为标志,中国建筑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高峰期。当时,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国家提出了四万亿刺激内需政策,被民间称为“大水漫灌”。这个政策到底合理不合理?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是这项政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2008 年,国内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客运专线投入使用。与2005 年开通的首条高铁—石太客专不同的是,京津客专引起了从高层到社会的强烈反响,高铁建设成为举国共识。这种形势下,四万亿投资有很大一部分流入了高铁建设领域,高铁的大规模建设迅速铺开,中国全面开启了世界瞩目的“高铁时代”。

当然,从四万亿投资中获益的不仅是高铁,常规铁路、高速公路、房建、城轨、水利水电等都借这个机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建筑业迎来了十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所以说,2008 年对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是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在规模扩张、规制健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带来了长期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

第三个节点,2014 年—高质量发展的始动

这一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资国企改革的指示精神,财政部、发改委等部委开始大力推广PPP 模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建筑业在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改革的“大动作”。

新一轮改革的动力和逻辑,是建立在中国建筑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判断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建筑业所处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在高质量发展总要求下,新的增长不能再主要以投资来驱动,而要以创新来驱动;不能再主要靠外延的扩大,而要靠内涵的改善。于是,国家接连启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PPP 投资等新战略,建筑企业纷纷向投资商、运营商、国际承包商角色转型。

进入存量时代,所有企业都在相对固定的总盘子里重新划分市场。据统计,2014~2018 年,中建、铁工、铁建、中交、电建、中冶六家建筑央企占据了23.5 万亿基建总盘子的35%,基本吃光了增量,其他企业的增长主要来自存量的重新划分,而不是增量的有效扩展,这就导致了建筑企业数量近年来持续减少。即使在六家央企中,增长慢的和增长快的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建筑市场的集中和分化正在同时快速进行,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

陈宏伟

经济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北京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铁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曾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在项目施工管理、铁路标准规范制定等领域取得多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获第13 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同时长期致力于国有企业治理、建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20 余篇,著有《企业价值提升的机理与路径》《高原寒区隧道建设技术》等专著。

总结起来,1987 年以前,中国建筑业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模式;1987 年以后,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模式。2008 年以前,中国建筑业的增长是线性的;2008 年以后,出现了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2014 年以前,中国建筑业是粗放型的增量式发展;2014 年以后,逐步进入存量市场,寻求高质量发展道路。第一阶段总共21 年,第二阶段只有6 年,而第三阶段在6 年后才刚刚起步,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都将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

二、中国建筑业在新时代的形势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建筑业站在了发展的历史分水岭上。要准确把握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需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从自身来看,中国建筑业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水平?第二,从外部来看,中国建筑业处在怎样的形势和环境中?

第一个问题,中国建筑业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关起门来,天下第一;走出门去,不与一流对手交手。“关起门来,天下第一”,就是说在国内市场,我们号称“基建狂魔”,论规模、论速度、论影响力,没人能与之相提并论。“走出门去,不与一流对手交手”,就是说在国际市场,我们“走出去”的方向基本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而世界一流建筑企业基本在北美、欧洲、中东等市场布局,二者鲜有碰面机会,很难评价胜负。但是从评价全球承包商的两个主要排名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建筑业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在ENR发布的以营业规模为标准的全球最大承包商排名中,前三位都是中国企业;在以海外业务为标准的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国企业也已进入了前三名。

但是也要看到,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国际承包商排名前三位的公司中,西班牙ACS 公司海外业务占比90%左右,德国霍克蒂夫公司为96%,中国排第一的中国交建只有18%;排在前十的公司中,海外业务占比最低也达到了40%,中交只有18%,国内基建龙头企业中建仅为8%。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发展仍然高度依赖国内市场。

从业务结构的角度看,中国建筑企业的主营业务仍然集中在传统施工承包领域。广发证券2018 年提供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建、中铁建、中铁工、中交、中冶、中电建、中化等7 家建筑央企,基建(房建)业务占比均超过80%。而同期的欧美建筑承包商,业务重点已经从规模导向的施工承包转移到了现金流导向的运营管理方向。通过大量持有和运营高速公路、停车场、体育场及商业中心等优质资产,取得了远高于施工承包业务的丰厚回报。相比之下,中国建筑业仍然整体处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发展形态,建筑企业的竞争还在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的过渡中。

第二个问题,中国建筑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过去40 年,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始终紧跟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要素驱动阶段;第二,投资驱动阶段;第三,创新驱动阶段;第四,财富驱动阶段。1987 年推广项目法施工以来,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主要靠要素驱动,也就是靠大量农民工实现低成本生产发展起来的;2008 年以四万亿投资为标志,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依靠投资驱动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无论廉价劳动力,还是大规模投资都不是无限制的,当市场和债务都已饱和的时候,新的增长就只能依靠创造新的增量来产生,也即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创新驱动阶段。

沈(阳)海(口)高速公路罗源湾大桥

进入创新驱动阶段,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既受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突破等必然条件的影响,也受到全球政治形势变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偶然因素的干扰。当前,行业正处在大变革的前夜,新矛盾、新问题密集爆发,新机遇、新挑战层出不穷。但总的来看,这是一个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应当大有作为,也能够大有作为的新时代。

1.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颠覆了行业生产方式。要素驱动时代,劳动力价格低廉,机械装备价格较高;人工的工艺工法成熟,装备的工艺工法可靠性差,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建筑业在这一阶段更多采用堆砌劳动力来进行生产,而很难以大规模的机械化取代人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一方面,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高质量的劳动力供给大幅下降。2019 年,国内劳务工平均年龄已超过40 周岁,建筑业从业农民工普遍在45 岁以上,且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用工贵、招工难”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建筑施工生产的各类标准持续提高,管控越来越严,依靠人工难以满足标准化的制式要求。而机械工装经过多年的规模化生产和升级换代,基本解决了经济性、稳定性的问题,具备了全面推广的动机和条件。

特别是近年来,建筑业相关的一系列新兴技术进入了大规模应用阶段。装配式施工通过工厂化流水线作业,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有效克服了人工操作在标准、质量等方面的误差问题;BIM 技术开辟了建筑设计施工的全新视角,实现了复杂变简单,盲盒施工变可视化操作的颠覆性变革。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和应用,相对于传统施工生产方式具有压倒性优势,是降维式的打击。建筑业向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是所有建筑企业必须直面的问题。

2.宏观政策的变化倒逼商业模式升级。前面提到,中国建筑业10 年的高速发展,其内在动力是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因而企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围绕政府发布的公招项目来设计和运作的。但随着政府债务攀升、系统性风险加大,国家出台一系列“去杠杆”“稳杠杆”政策,地方政府投资被严格限制,市场上公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锐减,基建项目的投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向了建筑企业特别是建筑央企。

从施工承包商向投资运营商的转变,对大多数建筑企业来说仍然是一个陌生课题,这意味着既有的商业模式、人才队伍、业务结构、管理方式等都要发生重大变革。就当前而言,大多数建筑企业在参与PPP 项目时扮演的仍是施工方角色,既没有投融资的能力,也没有项目运营的准备,仅承担投资和运营的风险,却与资本增值的收益无缘,本质上做的还是施工承包这个产业链底端的环节。所以,能否形成投融资—施工建设—运营管理的产业链闭环,打造一体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力,是关系到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能否顺利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3.后疫情时期的国际化发展阻力重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全世界、全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其影响远不止于经济。特别是通过这次疫情,欧美国家真切感受到了自身对中国产业链的高度依赖,从口罩、呼吸机到衣食住行,所有产能几乎都牢牢把控在中国手中。在此形势下,与中国的敌对情绪和“去中国化”言论甚嚣尘上,可能成为西方世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流观念。可以预见,欧美对我国产业链的隔断或转移,以及对中国企业的挤压和围攻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即使不考虑欧美等国,中国建筑业在传统的海外市场也面临巨大压力。目前,中国建筑企业的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公共卫生系统薄弱、医疗环境和条件差,疫情风险远高于发达国家。一旦出现疫情大爆发,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将承受重压,中国企业的基建订单面临重大违约风险。后疫情时期,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海外发展前景依然光明,但道路注定坎坷,需要我们以过人的智慧和力量去应对。

三、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抉择

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发展已经到头了吗?未来的机会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中找到自身所处的坐标,看到历史潮流和走向。总的来看,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在短期、中期和长期都有机遇。

1.上海地铁3 号线

短期来看,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机遇在后疫情时期的政策上。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靠什么去拉动?传统的“三驾马车”里,消费、外贸都已经很困难,剩下的只有投资了。社会资本趋利的天性,决定了几乎不可能在经济下滑时进入市场,最后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投资,而政府投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基建。3 月4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新基建”中,5G、智能化部分的落地做实尚需时日,短期内能立竿见影的就只有传统基建。所以说,后疫情时期对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机遇期。但作为一个突发事件,疫情必将随着疫苗研发、自然消退,甚至成为与人类长期共生的常见流行病而逐步平息。所以,短期机遇是偶然的、不可复制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

中期来看,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机遇在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据专业机构分析,中国建筑市场到2023年前将保持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是什么支撑了中国建筑业在存量时代的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城镇化。2018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了59.6%,按照中等发达国家75%的标准,我们还有15%的差距。这15%就意味着有2.2 亿人将会搬到城市里来,或者居住的乡村要变成城市。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约以每年1 个百分点的速度在提高,假设速度不变,从现在起至少到2034 年,建筑业都处在发展的窗口期内。

2.广西贵港青云大桥

笔者曾在一项研究中提出:城镇化的内在逻辑,本质是人口跟随产业进行转移。因此,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村人口向劳动力需求最多的发达地区流动,表现为进城务工人员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部分强二线城市、省会城市等的转移。这个时期的机遇,主要是跨地区高速铁路、公路以及城市廉租房、公共交通、地铁轻轨等的建设,满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居住和生活需要。第二阶段,随着劳动力需求饱和,生产生活成本上升,产业特别是低端制造业开始转移,表现为人口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流动。工厂搬到了周边的小城市(镇),工人也随之迁移,促进了都市圈的形成。这个时期的机遇,主要是城际铁路、城际高速公路、城际快速干道等的建设,满足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资源运输、人员通勤等需求。第三阶段,城乡一体化,城市、城镇、乡村的人口流动达到动态平衡。这阶段的人口流动沿着城市和乡村的交通干道进行的双向转移,快捷的城乡交通干线建设就成为了新的机遇。城市发展具有差异性,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不同城市在同一时期也处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开发。

长期来看,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的机遇在基础设施的存量更新中。随着城镇化进程达到城乡一体的最终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已高度完备,增量几近枯竭,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必然会转移到存量的更新上来。2018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当前炙手可热的“新基建”都提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包括但不限于:传统基建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融合的智慧建筑,与节能环保新理念、新材料、新技术相融合的绿色建筑,与BIM、3D 打印、装配式技术相融合的部品化建筑,等等。存量基建设施的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改造升级,将成为所有建筑企业未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板块。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当前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老化问题,也预示着中国在基础设施体检、维保、修缮领域庞大的市场潜力,建筑企业应在这方面做好规划布局。

3.京津城际铁路

面对机遇,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应当怎么做?前面讲到,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进入了创新驱动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倒逼机械化施工走上前台,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宏观政策的导向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转型,全球市场的剧变对国际化提出了新的挑战。PPP、EPC、工业化、国际化是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四个主要方向,我们必须提前做好相关能力的培育和建设。

第一,独立自主的融资和运营能力。当前,建筑企业大都缺乏融资、运营等方面的专业策划及运作能力,这对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规模取决于自身的融资能力,能找来多少钱就能做多大事。但在当前的PPP 项目运作中,不少建筑企业谈“资”色变甚至畏“资”如虎,主动向施工承包业务收缩,在本应由自身主导的投融资项目中处于被动地位,风险担大头、收益拿小头,既不符合企业利益,也不符合商业逻辑。

第二,与商业模式配套的规划设计能力。未来的建筑市场是产业链高度整合的市场,EPC 是当仁不让的主流商业模式。目前,国际上的大型承包商基本都完成了内部的产业链整合,自有设计人员占比高达40%,而国内做的比较好的中建等企业,设计人员占比刚刚达到6%。随着行业的发展,规划设计能力将更多决定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和收益水平。无论自主培育还是并购整合,建筑企业都应将建立与EPC 模式相配套的规划设计能力摆上重要日程。

第三,业内先进的工业化制造能力。以隧道机械施工为代表的机械化,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工厂化,以BIM 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是中国建筑业向工业化迈进的主要方向。但从当前来看,建筑工业化在建筑企业的推进速度普遍比较缓慢,工厂化、信息化做得最好的企业甚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建筑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重建需要技术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更需要锐意革新、破而后立的决心和魄力。无论如何我们必须看到,如果不能把握机械化、工厂化、信息化的趋势,来自其他行业的跨界竞争可能在未来完全颠覆建筑业的格局和建筑企业的生存环境。

第四,比较优势突出的国际化发展能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建筑业是“闭关锁国”走向内卷化,还是以主动竞争赢得未来?作为一个有荣誉感、使命感的传统行业,答案不言而喻。在与世界一流承包商同台竞技中,尽管中国建筑企业在商业运作、盈利能力、管理水平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大规模基建的生产组织、成本控制、施工效率、劳动力素质,包括国家形象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占据上风,在某些领域甚至有明显优势。随着欧美、中东等发达地区基建市场饱和,对亚非拉美市场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建筑企业应当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通过竞争对标赶超国际一流承包商,成为“中国制造”在世界基建领域的实力代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专业的能力来自专业的人才,人才培育是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务。目前,传统的以施工管理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已经落后于时代和形势。建筑企业必须加快改造自身队伍,围绕创新驱动调整人才结构,这是面向未来的百年大计。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与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中华民族顽强斗争、奋发图强的精神深刻在中国建筑业和建筑企业,以及全体建筑人的基因之中。面对新时代的考验与挑战,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俱进地不懈奋斗、自我超越,就一定能够赢得这场时代的大考,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

猜你喜欢

建筑业建筑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山西省建筑业协会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动物“跨界”建筑业
甘肃建筑业将采用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毕赛端 “从事建筑业,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