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灵动表达
2020-06-26陈海瑛
陈海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读懂”“会读”到“会写”,好文章自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范例。但在目前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为写误读”“为写而写”等现象。对此,笔者尝试让学生立足文本,读写结合,积累素材,在量的积累中实现作文能力的质变。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展开探讨。
一、复述课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复述是让短时记忆通过“创造性”这把钥匙变成不易遗忘的长时记忆,是锻炼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并且通过创造性的背诵积累,还能扩大学生的语言内存。复述需要学生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课文中的语言会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充实学生的知识储备,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年级下册的《小英雄雨来》一文,讲述了雨来为掩护八路军战士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赞美了雨来坚强不屈、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文章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独立理解并简要复述课文内容,但文章篇幅较长,复述比较困难。对此,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引導学生先把文章分成几个部分,然后概括每部分内容,拟定小标题,形成板书:游戏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勇斗鬼子→噩耗传来→机智逃生,让学生按照小标题的顺序复述,连词成段,连段成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不必完全同教材一致。比如在介绍芦花村时,有学生这样描述:“芦花村,密密的芦花在风中舞动,踩着它们自编的旋律,婀娜多姿,像下凡的仙女。”这样的复述,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复述课文变得有趣、富有创造性。
二、读写迁移,提高写作能力
课文是教学之本,利用课文的“留白”开展写作训练,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仿写课文和技法迁移,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利用课文实行读写迁移,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实现语言积累与运用的双赢。
例如,三年级教材中《带刺的朋友》,文章最后写道:“我暗暗钦佩,偷到了枣子的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那么,小刺猬住在哪儿?有没有伙伴?它会怎么对待这些红枣?这些文中并没有给出答案。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结局。学生非常积极,争做“故事大王”,有学生这样写道:“小刺猬一溜烟儿地跑回了家,它的弟弟妹妹们迫不及待地围上来,抢过枣子送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站在一旁的刺猬妈妈咧着嘴笑。”这一段续写借鉴了课文中描写连贯动作的方法,写出了小刺猬的可爱与贪吃,我给予高度赞扬。其他学生受到感染,也积极发挥想象,调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将小刺猬写得如顽童般狡黠、可爱。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充满童趣的话语在课堂上不断出现,使模仿不拘泥于仿其形,续写有了个性体验和情感参与,升华了课文“爱”的主题。
三、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读是写的基础,想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将读书所得的启发、技巧,运用到写作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构思和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既能让阅读变得更深刻、有意义,也能让学生在创造性的表达中享受阅读与写作的乐趣。
以教学说理性文章《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为帮助学生深入领悟文章阐述的道理,学习课文后,我趁热打铁提出问题:为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事情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说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从反面举例:“从一年级起,爸爸妈妈就让我练习书法,练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太难写,太辛苦了,就放弃了,所以毫无收获。”有的学生从正面举例:“我姐姐从小练习钢琴,一直坚持,如今已经获奖无数,大家叫她小钢琴家。”……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有感而发,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引导学生写读后感,迁移运用文章的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想象,创造性地表达,运用这样的练笔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提升得很快。
总之,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话语权交给学生,实现读写互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