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保、稳大文章?
2020-06-26文/
文 /
从稳向保的转变,是对汽车行业现时的扶植,更是对汽车产业未来的期待。汽车行业需要以智能化、电动化、互联化技术为引擎,发掘内需潜力、放眼全球市场,向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转型而坚定迈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政协会议明确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三大攻坚战等任务”。
5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将“六保”作为“六稳”的着力点,保护就业与民生,稳住经济基本盘。
“六保”是指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及保基层运转;“六稳”则是指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和稳预期。
从“六稳”到“六保”,是面对复杂形势的破题克难,也是增进社会共识的从容稳健;从稳到保,是强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是以更大决心与力度拉动消费、扩大需求,更是要实现精准调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夯实基础。
可以预期,在今年的“两会”上,“六保”与“六稳”会成为热议的话题,覆盖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六保”与“六稳”也会是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在促进合作共赢中不断增强经济的韧性、挖掘创新发展的潜能。
汽车行业的保与稳,不仅有国家出手完善汽车消费环境、充分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产业自身也面临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汽车行业长期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因疫情而变化,中国汽车产业面向未来品质升级、品牌升级的发展动能同样没有被削弱。
汽车行业的保与稳,既要突出底线思维,做好艰难前行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准备,更要强调稳中有进,以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智能化、电动化、互联化技术为引擎,发掘内需潜力、放眼全球市场,向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转型而坚定迈进。
保复工复产,稳高质量发展
最全的制造门类、强大的生产能力,是中国制造业从大到强、自强而盛的基础。今天保复工复产,既是为了留住优秀人才、保住成熟供应链,更是为了明天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地稳定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1-4月份同比下降4.9%,4月份同比增长3.9%;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在1-4月份同比上涨4.5%,4月份同比上涨3.3%;服务业生产指数1-4月份同比下降9.9%,4月份同比下降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1-4月份为106758亿元,同比下降16.2%,而4月份为28178亿元,同比下降7.5%……
客观地说,今年一季度的经济表现确实拖了后腿,但4月的宏观经济数据已经呈现出向好的趋势,经济运行也逐步向常态化复苏。另一方面,虽然有新冠疫情突袭,但中国的“复兴”潜力不减,特别是制造业的基础实力,足以成为经济复苏、制造升级、消费转型的保证。
在国新办的一次发布会上,工业与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曾表示,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超970倍,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今天,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惟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2010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至2018年,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世界28%以上的份额,成为驱动全球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大如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的采选,小如农副食品、饮料、烟草的加工,廉价如木材、纸张、家具的生产,高端如通信设备、计算机、芯片的制造……中国都能实现“自给自足”。在数字化、互联化领域,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2018年),已居全球第二位。
反观只保留了高端制造能力的“美国制造”,假如需要启动恢复全部生产门类,一方面是要有足够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则要重建产业链和供应链。如果说,前者可以通过培训或移民实现,后者则需要时间去积淀,非朝夕之功可以达成。此次抗疫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打破学术与利益的篱笆后,核酸检测设备的检测效率快速提高,新冠疫苗的研发周期也在大幅缩短,但N95口罩、医用手套等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却难以在短期内恢复。
对于以汽车行业为代表的制造业而言,供应链并无低端与高端之分,缺少一个零件,就足以令整条生产线停转。想要维持汽车产业的生产、研发、销售和服务能力,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转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在疫情稳定可控之后快速复工复产,则是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一位美系合资企业的高管告诉《汽车人》,在疫情平稳、全面复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车间都没有形成真正的产能,机器要重新调试、供应链要重新启动,就连生产线上的工人也要重新适应生产的节奏……企业为复工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但也是值得的:一是要留住人,那些高级的技师和拥有实战经验的工程师、设计师,向来是“产业新进入者”的网罗目标;二是要保住供应链,启动生产供给、恢复微循环,然后才有产能爬坡、品质稳定、工艺优化甚至技术助力。
以上汽通用汽车为例,其武汉分公司先以“1带200”的模式帮助200多家供应商防疫防控、申报复工,再调拨派遣专家“手把手”地支援复工生产……在3月11日武汉分公司正式复工后,1.2万台整车及发动机在20天内下线,装备48V轻混技术的别克英朗、雪佛兰科鲁泽也在50天内陆续投产……可以说,武汉分公司的顺利复产、新品导入,与其保护产业链、助力供应链的前期工作密不可分。
保内需市场,稳全球市场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强的制造体系,还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保内需市场,既是为保护现有的工业制造体系,更是为中国制造构筑在全球市场参与角逐的竞争力。
德国《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研发创新和工艺改进能力须植根于生产的土壤,只有将制造、加工、研发和服务环节置于同一个地理空间,才能保持或扩大产业竞争优势,才能为本国劳动者提供多元化且充裕的就业选择。这是德国制造业就业稳定的原因,也是德国制造业能够持续、多元创新的根本。
早在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我国政府就曾提出“扩大内需”。“十五计划纲要”更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而此时的“扩大内需”,已经由短期的经济调控上升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今天,我们仍然尝试通过“新基建”去刺激拉动内需,依靠互联技术、智能技术以及零排放技术去驱动传统制造业的自我迭代,进而获得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的比较优势。
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以“一业带百业”,既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又带动创业就业,利当前惠长远。
“一业带百业”的核心,首先是“根据发展需要和产业潜力,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适应群众数字消费新需求,促进网上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车联网、智慧城市等应用”,同时“消除行业应用壁垒,为平台经济发展和行业开放融合营造良好环境,构建平台及其参与者互促共赢的生态”。
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省市推出总额数万亿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近一个月内,就有上海、江苏、重庆、山东、云南等省份规划“新基建”项目出台,大多瞄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一位服务于战略研究机构的资深研究员说,现在说到拉动内需就是指“新基建”,大家的脑海中出现的都是5G、AI等,或许还有互联化、电动化……但少有人会想到工业互联网。为什么大家能记住5G、AI,不是因为字母的命名,而是因为它们已经被“神化”。就像当年拥抱互联网的潮水承载了很多原本没有船底的小船,大家期待5G、AI也能点石成金,一举改变商业模式、消费行为,为企业带来发展的机遇。
客观地说,“被遗忘”的工业互联网或许才是研发创新、工艺改进所必需的“土壤”,是中国制造业可以高质量发展、获得全球竞争实力的关键一环。
首先,它遵循“价值经济”原则,一切选择以“降本、提质、增效、减存”为目标;其次,它与Know-How深度融合,潜移默化地重塑隐藏的产业链;再次,它可以在玩家分散、市场分散时不断发力……这位资深研究员说,工业互联网“发力”的速度或许不够快,但它足够精准;它或许会被人“忽视”,但它是实现工业进化的必经路径。
今天,我们保住内需市场,就是稳住中国制造的根基;保住了汽车消费的势能,才能为中国汽车积累全球市场持续发力的动能。当制造业可以拥抱工业互联网等未来技术,才是真正实现“提质增效”,才是中国制造真正拥有全球竞争力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拥有进入全球市场的门票。
保小微企业,稳外资投资
小微企业是什么?民生的最小单元,经济的毛细血管。如果小微企业受到损伤乃至无法修复地“坏死”,则意味着中国经济出现长期性、彻底性的损坏,中国社会则会进入被失望情绪所“笼罩”的萧条。
搀扶、救援小微企业,就是在救中国经济,就是在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注入希望,就是在为迎接外资、技术进入中国而更大地打开大门。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这里有近2万家高科技企业,其中超过85%是小微企业。有人用“56789”去概括中国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作用,贡献50%的税收、60%的GDP、70%的发明专利、80%的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占比……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则更加精确: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人员2.33亿人,在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占比为79.4%;小微企业在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88.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68.2%。
谈到中国供应链网络时,在知乎上化名“王不二”的作者曾用iPhone举例:“iPhone生产所需的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做一点小小的改动?三小时就行了。”
这个iPhone供应链的实例,不仅生动描述了中国制造的弹性和效率,也对小微企业的存在意义进行了立体的素描。可以说,没有珠三角、长三角那些数以万计、蛰伏街角、家庭为本的小企业、小工厂,就没有中国制造的灵活高效,没有中国工业的门类齐全。
但是,正是这些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小微企业、小微工厂、小微作坊与小微公司,正在疫情之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些小微企业多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上游,规模微小、现金流稀薄,当“客户”的需求萎缩、订单减少,它们最先、最直接感受到“寒意”。如果没有新的订单,没有有效的“救助”,这些曾以一己之力支撑中国制造的小微企业会在7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陆续倒下。
经济恢复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萎缩的速度。在制造业,就业损失的速度比就业恢复的速度更快、影响更深。这意味着,小微企业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复原因疫情而裁撤的岗位。
一家专注于法系车的汽车修理厂老板说,现在炒一个人很简单,谈一次话、给些补偿,最多再喝顿酒送送。但消费回暖后,想要恢复那个岗位、重新招一位合格的工人,那可就难了。那不是掏钱就能升级的工装,也不是随便搬来搬去的绿萝,而是一位价值相合、文化相近、技能娴熟、客户认可的活生生的人……想要让那个空着的岗位动起来,要么是以更高的代价去挖人,要么是以更多的时间、人员去补位。
有数据显示,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为12年左右;而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3年,能熬过这一时限的小微企业不足三成。
全国工商联日前发布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指出,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展现出强大韧性,40.5%的有资金需求的经营者,通过互联网银行融资自救;而个体经营者平均每支付1元钱的利息,就能产生约2元钱利润。
自2019年起,就不时有“外资撤离”、“制造业撤离”的声音闪现,也不乏供应链、产业链植根中国的灼见浮出。消费市场在中国稳定,产业链就会在“同一物理空间”内开枝散叶;小微企业在中国盛放,供应链就会在这里自我迭代……无需广而告之、解读宣讲,资金与人才自然会闻香知味。
在新冠疫情与宏观经济的双重冲击下,小微企业更容易受伤而倒下,更需要来自社会与政府的救助。可以说,救助小微企业,不仅是在直接地救助小公司、小家庭的生存,更是在间接地为更大规模外资的进入铺平道路,为迎接更多的全球交流、贸易的机会而稳固基础。
从稳向保的转变,政策的焦点正在从金融、贸易转向制造、服务,转向民生、市场……这是务实的态度,也是积极的实践。
从稳向保的转变,是对汽车行业现时的扶植,更是对汽车产业未来的期待。有稳定的市场,自然有高质量的发展;畅通了经济、产业的微循环,自然会迎来可持续的高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