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凡的英雄给我最多感动

2020-06-25陈海东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6期
关键词:武汉志愿者社区

陈海东

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武汉是主战场。作为武汉广电的一线记者,我有幸成为宣传大军中的一员。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和同事一起先后采访了20多位抗疫战场上的先进人物及单位代表,他们都是普通人,也许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是,每次采访完毕,我往往要反复回味一路的所见所闻;每条新闻或专题播出后,也时常忍不住在电脑上、在手机里再看几遍,我惊叹于他们在危难中的行为和表现,更感动于他们朴实话语中透露出来的责任与担当。

重症病房里的“小可爱”

这是记者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重症科E组病区现场拍到的一段温情对话:

新冠肺炎患者 张爹爹(化名):你来了。

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 李娟娟:来了,爷爷,您今天好不好啊?有没有觉得不舒服啊?

张:好,没有。

李:知道我是谁吗?

张:小可爱。

李:知道我们是哪个队吗?

张:江苏队。(流眼泪)

李:爷爷,您怎么哭了,不哭、不哭……(擦拭眼泪)

李:怎么呢?

张:看到你们,亲切。(哽咽)

过两天,市民张爹爹(化名)就要出院了。在生命垂危、命悬一线的时候,他都没有掉过眼泪。可是接到出院通知后,张爹爹见到一直护理她的“小可爱”——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员李娟娟时忍不住热泪盈眶,哽咽难语。

90后的李娟娟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师,中共党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赶赴抗疫最前线,李娟娟两次向组织请战。为了能够成行,她甚至强调了一个“雷人”的理由——没有成家,也没有男朋友,可以无牵挂地支援武汉。当然也就是这个“雷人”理由,让院方看到了她的真心和决心。

2月2日,李娟娟加入第三批江苏省援鄂医疗队来到了武汉。这是一支重症医疗救援队,共有医护人员118人,他们全部进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ICU病房工作,而李娟娟是全组年龄最小的护师。

2月初,正是武汉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刚开始走进病房,李娟娟也曾有过不安和紧张。她坦言也担心被感染,下班回到酒店房间久久不能入睡。在队友的帮助下,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重症病区患者没有家属陪护,李娟娟和同事们不仅要承担护士的医疗职责,还要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吸痰、翻身拍背、清理排泄物等琐碎繁重甚至脏累的工作。一次,在为一位老年病人清理完大便之后,虚弱的老人缓缓抬起手臂,冲她竖起大拇指,给了她莫大的鼓舞。

李娟娟与病人合影

日常的工作不仅复杂,而且时刻面临着风险。李娟娟有两次在给插管患者护理时,患者的痰液直接喷溅在她的面罩之上,但是她第一时间是赶快给患者安顿好,然后再回到消毒间处理面罩上的痰液。

有意思的是,穿上繁重的防护服连续工作数小时,不能饮食、不能上厕所,李娟娟从不感到累却经常喊饿。记者提示她可以多吃点,她直言,已经吃很多了,可是高强度劳动几小时后,吃多少都被消化掉了。

亲切、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让住在这里的病人如沐春风,他们在病情好转之际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江苏医疗队及李娟娟的谢意。有的留言、有的画画,市民陈女士(化名)在出院之际深深地鞠了一躬,眼含泪水地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你们替我们负重前行。

春日的暖阳中,李娟娟从扬州带过来的大蒜头已经茁壮成长为绿油油的蒜苗。在汉工作、生活的一个多月,也让这个外地女孩对武汉有了不一样的感情。她表示今后一定会再来武汉,看看这里的美景,尝尝这里的美食。

“三八”前夕,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健委联合发布的“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中,李娟娟榜上有名。

核对药品的张虎

有事找“虎哥”

在江汉区万松街机场社区,志愿者张虎是最具知名度的人物之一,居民们每每需要买药、购物以及碰到困难的时候,都会在业主群里@他,或者直接给他打电话。久而久之,有事找“虎哥”成为居民的口头禅。

“虎哥”真名叫张虎,今年47岁,曾在空军某部服役20年,2015年从部队转业后自主创业。武汉发生疫情后,征得家人的同意,1月底他向社区报名当志愿者。

刚做志愿者时,张虎主要负责社区环境卫生消杀工作。到了2月中旬,部分居民家中储备的药物已消耗殆尽,协助他们买药成了当务之急,而社区力量有限,无法一一满足。

社区为难之际,张虎主动承揽了慢性病和普通药物代购任务。2月17日、18日,业主群里购药订单每天都有40多份,他在外购药的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加上登记汇总、逐户发放,他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了12小时。

社区书记沈林莉介绍,买药看似简单,实则人命关天,容不得半点错误。药企、品名、单位都要反复核对,就是药房的工作人员面对这几十家不同的药品需求,都会头大不已,而张虎硬是坚持下来,没出一点差错。

社区居民李女士的丈夫是癌症晚期患者,急需4种中药控制病情。张虎开着车一个一个药店找,花了一天时间空手而归。第二天,他与社区网格员一起专门去黄石路重症药房,排队大半天终于买齐了药,并在当天晚上送到李家。

社区居民付先生3岁的小儿子在家中不慎撞破了前额,紧急去医院缝了4针。拆线之时,考虑到去医院需要长时间排队且存在较大感染风险,张虎为他家购买了全套拆线工具和药品,其中一把专用剪刀跑了6个药店才买到。拆线时,他还请了一位外科医生在线指导付先生夫妇。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视频指导,孩子伤口的缝线顺利拆掉。

经过初期的磨合,在机场社区很快形成了“互联网+志愿者+药房”的三级代购买药模式,居民购药难问题彻底解决。其中,一级是小区对口一家药店作为托底药店;如果对口药店没有,就去周边其他药店,这是二级;还有个别的药品二级药店也没有的话,就报告社区第三层级,在更大范围寻找。通过这一模式,社区居民的购药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社区不仅建立起有效的药品代购模式,而且在张虎等志愿者的示范带动下,志愿者团队也不断壮大,包括张虎爱人在内的十多位社区居民加入其中。90后小伙子杨志伟是附近一家加油站的副站长,工作之余,他主动加入志愿者团队,并承担了机场社区其中一个老旧小区的药品代购工作。

随着购药流程理顺,张虎看到居民团购食品的需求也很大,他又带领志愿者果断接下了食品团购的工作,此举让社区负责团购的工作人员感动不已。社区网格员告诉记者,刚开始处理1300多户居民食品团购时几近崩溃,多次想要放弃,是张虎不断地帮忙,不停地安慰,她才能走到今天。

守护天使,温暖城市

武汉战疫期间,有一支名叫“守护天使”志愿者队伍,他们开着私家车,接送医护人员,转运防疫物资,终日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截至采访当日,“守护天使”志愿者群有69位成员,90后的白领杨雪是发起人之一。杨雪说,之所以起名“守护天使”,是因为武汉暂停公共交通营运后,许多医护人员上下班的交通出现了困难。

杨雪正在转运捐赠物资

刚开始做志愿者的时侯,看着杨雪一出去就一整天,她的母亲得知后,坚决反对。但是杨雪软磨硬缠,终于说服了家里人。

1月26日,杨雪的志愿者团队加入了洪山区文明办和区团委“青年突击队”,成为其中的一支队伍,他们的任务也增加了不少,不仅要接送医护人员,还要转运防疫物资。最忙的一天杨雪从早上6点起床,一直到夜里12点左右才回家。

体力上的透支,杨雪在努力地克服。然而,更大的打击和考验又降临在这个柔弱的女子身上,2月9日,她的二外公,在发烧了9天之后,不幸去世。2月20日,外婆由于年龄原因,告别人间。疫情期间,没有办法告别,也不能举办葬礼,杨雪抹干眼泪,用志愿服务来冲淡悲伤。她相信,亲人的在天之灵,也会为她的义举感到高兴。

杨雪告诉记者,“守护天使”志愿者群中满满的正能量也给她极大的鼓舞。网名小花的志愿者是一位孕妈,1月27日凌晨三点钟,武昌医院急需药品,需要志愿者运送。当时其他人都已睡着,她看到消息后立即开车去完成了任务。

网友雨晴是汉阳区城管局的宣传干部,白天上班,晚上写稿发视频,还多次抽空开车参加志愿活动。武汉公交四公司驾驶员董易文,上班时开大客车运送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和物资,下班后驾私家车做志愿者。

2月14日夜晚,暴雨之中,志愿者团队接到任务,晚上10点到某酒店卸一卡车的货物,并且送到外地援助武汉医疗队驻扎的3个酒店。第一个赶到现场的志愿者在群里发了一个呼叫支援的小视频。几位已经回家休息的志愿者,闻讯后第一时间穿好雨衣冲到了现场,一直干到凌晨3点才回家。

2月15日,武汉天空中飘着大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专家团队在武汉支援抗疫,急需生活保障。车队志愿者迅速赶到现场,向专家们提供了对应的支援,包括生活物资,柴米油盐,水果和蔬菜,协助他们运输一些医疗器械。

截至2月底,“守护天使”志愿者车队共完成医护人员接送超过850人次,医疗设备和物资募集二十余次,完成物资运输超过600吨。

后记

大浪淘沙砾,烈火炼真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的确,在国家经历困难,城市遭遇危机的时候,李娟娟、张虎、杨雪这些平凡的普通人,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闪耀出靓丽的道德光芒,成为了“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一论断的有力论据。

英雄就在身边,榜样催人奋进。作为一个武汉人,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将努力在采访中学习,在学习中取得进步,记录伟大时代,讲好武汉故事,拍摄制作出更多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新闻佳作,为武汉重新启动,加速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猜你喜欢

武汉志愿者社区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社区大作战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3D打印社区
决战武汉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为志愿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