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020-06-24何红松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推动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何红松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探索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唯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蒸蒸日上,才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自此,中国共产党就成为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唯一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执政党。可以预见,十八大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态文明建设一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十九大又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华民族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探索的一条新的文明发展之路,和这条道路密切相关的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唯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才会蒸蒸日上,才能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等于单纯的環境保护。它离不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我们把它叫做五位一体的文明建设,是走出单一学科充分利用东方智慧的文明建设。它是开启新时代的“新物种文明”,不是就环境治理环境的文明,而是在新天人和谐自然观、利他共生价值观指导下,涉及到科技、经济、生活、社会、国家治理、哲学与思维方式等一系列变革的新文明模式,是全新的天地人合一的自然观。

我国为什么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根本原因基于当今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科学技术并不完美。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科技发展带来的福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受着由此带来的危害。比如,近几十年来,凡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好了,而凡是有生命的东西,却变得越来越糟糕。原本是为了让大家活得更好,我们使用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微生物却因此大量死亡,土壤中毒了,农作物中毒了,人类出现了生存危机。正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化合物生成,形成了严重污染,导致了生命世界的危机。所以说,我们走向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需要用一种真正尊重生命的科学去指导,这种科学就蕴藏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天人合一的文化,这里的“天”就是指大自然。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三者是高度契合的。

十九大报告中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那个时候就给我们描述了朴素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模式,里面讲“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而且这种文明的社会在中国确实存在过。所以说,儒家的天下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全球观,和今天我们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是一致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遇西方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十八大,我国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西方的工业文明需要的文化和我们五千年农耕文明的文化是对立的。农业文明与西方的工业文明是携带着不同基因的文明。但是搞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和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相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依据是天地人儒释道,它尊重的是生命;西方工业化依据的是数理化,它尊重的是科学,是物质。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宝贵的生态文明思想,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所以,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对于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阐述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主张尊重生命、尊重万物、尊重自然。儒家倡导的“仁者爱人”、“天人合一”,道家倡导的“道法自然”,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普渡众生”都暗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对待万物,如何协调人类本身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达到和谐共生。这和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高度一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环保、健康、和谐、人性的新文明形态,这种文明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智慧之源。中华五千年文明,我们的祖祖辈辈,用智慧创造了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吃穿住用行所有领域的文化。只要我们合理的开发利用,它就会成为财富之源,成为竞争力之魂,成为民族自信之根。文化加一定会催发新的产业革命,只要我们善于用加的思想,把文化加起来:文化+人+生态、文化+科技、文化+手工、文化+设计、文化+传统、文化+生活......无穷加的结果就会出现一个个庞大的产业,即民族文化产业。它包括旅游业、中医中药业、康体保健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中国饮食业、文化创意产业、传统民间手工业等等,有人统计,未来10年之内,这些产业可能占到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所以说未来是文化为王的时代,中国未来走向世界的不是今天单纯的制造业,是制造业加中国庞大的民族文化,这才是国家走向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东西。

中国正处在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春天,中华民族利他主义的伦理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天下太平的人类观,是化解当代人类文明危机最需要的文化。世界文明需要从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汲取营养。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把握,基于长期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基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价值的文明建设思想。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必将为世界各国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宝贵借鉴,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再创辉煌,为世界文明发展史更续新篇!

猜你喜欢

推动生态文明传统文化
论大数据对高校教育的推动作用
让企业报助推企业文化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推动普通纪念币参与流通的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