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良好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020-06-24刘鹏国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线段数学知识创设

刘鹏国

良好的问题情境是一堂课成功的基石。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态度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怎样促使数学课堂实效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分享一些心得。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生对于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正是这种好奇心促使他们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设置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有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去认真思考,探寻知识的本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1:笔者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这节课时,这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平行四边形》的第三课时,由于这节课和上一节课《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联系不够紧密,也有别于本章的主题平行四边形。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对三角形的中位线这一陌生的数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设置了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情境:笔者把课前准备的三角形蛋糕带进课堂,以怎样把这个三角形蛋糕分成大小相等的四份,用这一问题引出新课。接着提出:如何把老师手中的三角形分割成四个全等的小三角形?让学生分组交流,接着他们马上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孩子们心中的疑惑得到了揭示。

生活中分蛋糕的例子闯入了数学课堂,使原本单调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实用起来,这一情境的设计立刻激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问题引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迫使他们作图、讨论、思考并仔细阅读教材,并展开进一步的知识探究,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蕴含在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我们经常对学生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然而,只是单纯地说教,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在数学教学中设计一些既能解决生活问题又能获取数学知识的问题情境,才能帮助学生改变以往数学知识脱离社会实践的片面认识,并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例2 :在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应用时,数学课本设计了测量旗杆高度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情境,笔者对教材开放性问题情境设计是这样理解的,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教材上设计了通过利用太阳光下的影子长度来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然而,这一方法不能够普遍使用,尤其是阴天、雨天。为了继续研究这一问题,此时,便提供了第二种方法,利用标杆来测量旗杆的高度。虽然,这一方法能够测量出旗杆的高度。然而,标杆的携带以及如何在平整的水泥地面上竖立标杆等等现实问题,使它的实操性并不是很强。为了使测量旗杆的方法更具普遍性和实操性,课本的教学设计中对前两个方法进行了优化,便出现了第三种方法的问题情境,即利用镜子在太阳光下的反射现象来测量旗杆的高度。

在教材中,编者通过测量旗杆高度这一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激发学生深度去思考。在解决问题本质原理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具一般性。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更注重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和技巧,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更注重教学结论陈述,而忽视数学知识本身产生的背景和形成过程。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帮助学生提供知识的产生背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出处。另一方面,通过具体实例,呈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到哪里去,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价值。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类似的教学情境还有很多,比如,如何使利益最大化,怎样使游戏公平等等。

三、创设类比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在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源泉,它会不断地激励着学生自主的探究疑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新知时,老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新知识,经常类比学生原有的知识设计出新的教学情境,但由于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还存在差异的,这时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就会产生思维碰撞,学生的问题意识由此产生。

例3: 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黄金分割这一节课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对于这节课中黄金分割的概念理解得不是很好,一段时间过后很容易遗忘,究其原因是学生们对黄金分割点的定义理解的不够深刻。后来,笔者对黄金分割点定义的讲授重新设计如下:首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AB,然后找出中点O,陈述中点所具备的特点就是AO=BO,然后类比中点的定义引出黄金分割点的定义,若在线段AB上有一个点C,然而点C不是把线段AB等分,而是分成不相等的两部分,即一边长一边短,这时学生们很好理解要么AC>BC,要么AC

由于学生存在知识短板,当面临一些超出自身认知结构的数学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很难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而采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提出和解决许多数学问题。在课堂上笔者通过类比中点概念进行教学之后,很多学生对于黄金分割的概念理解的非常深刻,特别是为什么一条线段会有两个黄金分割点。许多学生在处理黄金分割点的练习题时不再是无从入手,而是选择画简图,从定义的形成入手去解决问题。

四、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实操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进行设计,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教学中不应过于强调结论,而应该重视发现结论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以丰富实用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动手操作来发现数学规律,认识数学现象,研究数学本质。从而实现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4 :探究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塑料棒和皮筋制作一个可以活动的三角形模型,三个顶点分别记作ABC。课堂上再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三角形模型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用尺子分别画出∠BAC的平分线AF、BC边上的中线AE、高线AD。接下来,让学生注意观察移动A点时,线段AD、AE、AF的变化规律。学生发现:当AB=AC 时,D、E、F三點重合,从而AD、AE、AF三线重合。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了等腰三角形性质。学生们通过及时的自我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数学本质,总结数学规律。学生通过在教学情景过程中老师有针对性的提示,开展有效的实践。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积累相关的活动经验,并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出发,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线段数学知识创设
创设未来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线段图真好用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