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思品教育,绽放德育之花

2020-06-24黎汝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68期
关键词:提高素养渗透德育信息技术

黎汝洛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每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利器,而信息素养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题。这个课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注重信息教学发展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鲜内容,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良好思想道德。

【关键词】思品教育;信息技术;渗透德育;提高素养

今天,网络发达,智能科技高速发展,所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主阵地之一,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要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高度的责任感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们热爱家庭、热爱祖国,立志成才。要通过强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积极创设情境以及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提高信息技术课的内涵,提升学生良好德育情感

“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首先是发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情操,通过赋予课程新的内涵,渗透良好德育情感,才能潜移默化学生,以全面、主动、和谐发展为中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多方面的渗透和强化。

学生在四年级已经掌握了使用Word等应用软件,从五年级开始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网络。通过精心设计,利用网络资源和系统制作《校园E报刊》的教学单元,共四课时。内容是指导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掌握使用网络资源,制作一份介绍我省历史、经济、文化等的《校园E报刊》。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信息的查询、甄别、提取、处理、制作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健康的爱国主义教育情景,加强家国情怀、建设国家的使命感。

不仅如此,在本单元的设计有意识地引入全人教育的理念,加强了与语文课、品德课、综合实践课、美术课等其它学科的整合运用。比如,在《校园E报刊》的整个制作过程确定主题和栏目内容中需要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品德、综合实践知识,板报的制作需要美术课上所学到的构图的设计、颜色的协调搭配来完成整个过程。这样的过程完成了美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并在生活中创造美的感觉,教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二、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多元变化对当代的小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经过调研,部分小学生染上了爱玩游戏的坏习惯,甚至出现学习或模仿网络上的欺诈、暴力和色情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应发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情操,潜移默化影响教育学生,及时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加强德育教育,认清不正当使用网络的危害,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观念。

小学生具有爱玩、好奇心强等特点,游戏是儿童的天堂,通过游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途径之一。大部分家长对游戏粗暴加以禁止适得其反,但是如何正确引导呢?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入适宜的游戏,将信息技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例如,在教学《争当打字小能手》一课时,笔者在课堂上引入网络版金山打字通“警察捉小偷”这个小游戏,同时精心设计打字里面的英文内容,在数据库中导入一篇英文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文章,让学生练习英文打字。在角色选择的时候,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培养学生像人民警察那种正义思想,为民除恶。在练习打字的时候,学生们都喜欢选择做警察角色,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学生既可以一边练习打字一边玩游戏,在玩游戏的过程吸收了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发扬正义的良好品性。

由于网络世界虚拟的特性,会使学生上网最初带有盲目性,所以要向学生和家长推荐优秀的儿童网站,如,中国儿童教育网、中国科普博览网、少年儿童网站、雏鹰网等十几家儿童网站。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网上活动,如,参加《文明网》为英雄献花活动等。这样的设置创新了信息技术的教学育人模式,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又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三、实践操作中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渗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主题,利用求知欲强的特点,以新课程标准任务式驱动教学,设计激励型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培养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例如,《装扮我们的校园》一课中,教师可以安排让学生每三人为一组完成主题任务。任务又细分为“花朵、绿草”“小鸟飞入”“美丽的花瓣”三个小任务,小组中每人负责一个小任务。在学生喜爱的Flash学习中设置奖项,当场颁发教学助手的聘书。通过小组密切配合,不断交流,探讨技术操作,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快乐。渗透德育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育人模式,不仅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拓展了教学发展内涵,还提高了学生的竞争与团队合作意识。

四、结论

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齊,由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因而小学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学生明确是非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健全健康的品格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教师是小学信息技术的传授者和网络资源的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生活实践等,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出新时代具有独立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童均.怎么正确引导青少年上网,科学咨询[J].教育科研,2005(8).

[2]陈瑞斌,王海霞.网络时代小学德育问题的实践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4).

[3]郭凌.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新举措——德育网络化[J].上海电教,2002(5).

猜你喜欢

提高素养渗透德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提升记忆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浅析小学语文的德育教育
对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探讨
快乐阅读能够成就人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