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esha Sneed扑面而来的自然风情
2020-06-24
Kenesha Sneed撲面而来的自然风情
Kenesha Sneed经营着自己的陶艺品牌,她将自己的插画技艺、还有出生地——南加州的美学特色,恰如其分地运用在创作中,带来明媚多彩的作品。最初Kenesha跳出自己所学专业,转而创办了陶艺工作室;而在制陶的过程中,原来的插画技艺,又被她巧妙地运用在作品里。陶器上的横向黄色块,宛如南加州广阔的沙漠;黄色之上的钴蓝与橘黄,似碧蓝的天空与日落的晚霞。即使目前的工作重心是在工作室上,Kenesha依然会兼顾品牌之外的设计项目。她认为,对一件艺术品的理解,取决于个人的观看视角。制陶对于她而言,是一项可以起到治愈作用的工艺,每当创作一件作品时,她总渴望能将自己的感触与更多人分享。
李姝睿 光,既是力量也是愉悦
李姝睿以多种媒材探究光与空间的关系,自2005年起开始用喷枪创作“光”系列,目前已被公认为是国内“光”绘画领域中最为人熟知的艺术家。她的作品试图重现眼睛直视光源时获得的观感,制造视错觉,改变认知,传达一种全新的体验。她创作过许多大幅作品,但它们带来的震撼效果并不仅与庞大的尺幅有关,而是在于它们制造的观看氛围和引人遐想的魔力。近期,李姝睿持续拓展着对“空间绘画”的定义,探究作品与周围建筑和空间的关联,开拓三维绘画的领域,核心元素依旧是“光”,“光是一个千变万化的象征体,它对于我意义和功能的变化也是随着我的个人阶段性需求来的。”
Sandra de Groot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密集的奶白绳结和点缀流苏与雕塑形态,两者令人意外的结合呈现出一种刚柔并济之感。这一名为“TEXTILE | kNOTs”的系列作品是荷兰艺术家Sandra de Groot的辛勤之作!为了探究艺术与可穿戴作品之间的可能性,她尝试从手工艺、雕塑和建筑三方面入手,制作出如此震撼的“穿戴绳结艺术”。这些作品会让人联想到中国的绳结艺术。在红绳子的编、结、缠、绕之下,制成品的形态可谓无穷无尽,而de Groot把这一艺术提升至新的层次。艺术家早在90年代就开始准备这个头饰系列,旨在体现交叉艺术设计的多样性。近年,她又开始制作各式各样的马甲雕塑和盔甲上衣,希望继续寻找突破。
Francesca Colussi Cramer旧物新颜
四年前,意大利艺术家Francesca Colussi Cramer开始在自己发掘的旧照片和明信片上进行二次创作,为它们绣上不同图案和各色网格。一切开始于她在位于北威尔士的家附近街道上无意发现的一家小古董店,里面的旧照片和旧明信片让本就怀旧的她大为着迷。她将自己的故事注入到这些图片中,用线在上面进行“绘画”,这些后期增添的色彩提供了与原作全然不同的视觉对比,同时这也是对原画面的二次补充;刺绣线的触感和肌理也和原来的印刷品形成对比,使其更加完整和丰富。“它既是视觉上的,也是触觉上的一种新体验,在纸上刺绣不同于织物,非常有挑战性,必须小心翼翼,所以我每天都觉得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