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在胃溃疡穿孔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0-06-24柳福海
柳福海
(大庆油田总医院胃肠外科,黑龙江 大庆 163001)
胃溃疡穿孔属消化内科发病率较高病症,具发病急,病情多较危重特点,极易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既往临床上多采用外科开腹修补术治疗,具手术切口大、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伤口愈合时间长感染率高等弊端,随着微创术式的进展,近年来腹腔镜在各大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1]。基于此,笔者拟开展横向对比实验,旨在比较对胃溃疡穿孔患者行不同术式治疗具体疗效,探寻腹腔镜穿孔修补手术的优势所在,为后续临床治疗胃溃疡穿孔患者术式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现整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胃溃疡穿孔患者36例进行随机对照实验,纳入患者均符合相关胃溃疡诊断标准,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手术依从性较差者、伴严重传染性疾病者及精神状态较差者。本次研究所纳入病例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18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5.38±5.17岁;手术时间在穿孔后1~8小时,平均时间为4.73±1.97小时;穿孔部位:胃小弯10例,幽门管5例,胃窦部3例。研究组18例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46.01±5.20岁;手术时间在穿孔后3~9小时,平均时间为4.98±2.13小时;穿孔部位:胃小弯9例,幽门管7例,胃窦部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故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予开腹穿孔修补手术治疗;研究组予腹腔镜穿孔修补手术,主要手术过程为:所有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取仰卧位,常规建立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9~1.59 kPa,切口作于患者脐带上缘,切口长约1 cm,经腹腔镜探查后,行手术修补,术中修补线均采用机体可吸收线,术后严密检查患者胃部,待确定无遗漏穿孔处时,给予腹腔冲洗,并抽尽腹腔内液体,随后做术后常规处理,即创口缝合和引流管放置。术后对胃溃疡患者情况进行严密监控,若有发现感染或不良事件发生迹象,因及时通知主观医师及时作出医嘱控制患者病情进展。
1.3 观察指标
由科室内责任护士对治疗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
2 结 果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术后,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两组手术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两组手术指标(±s)
?
3 讨 论
既往治疗胃溃疡患者时因受技术限制,导致多采用开腹术治疗,难以避免的术中出血量高,术后患者排气时间长及手术切口大致使感染率攀升等诸多问题。伴随着医疗行业的长足发展及临床医师自身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腹腔穿孔修补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继而在胃溃疡患者就诊术式选择中占比越发升高[2]。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应用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可较大程度提升患者手术质量,促进术后恢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究其原因笔者分析可能为:腹腔镜术中视线可随意切换,可视范围良好,使主刀医师可在良好手术条件下进行,且手术无需对患者进行较大切口,具术后瘢痕小美观等优点,且较小创口术后恢复较快,感染率较低,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继而胃溃疡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胃溃疡患者一线术式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