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效果研究
2020-06-24单雪娇牛婷婷
单雪娇,牛婷婷
(新疆伊宁县中医医院检验科,新疆 伊犁 835100)
血常规检测能够辅助对许多病症实施诊断,同时,其还是发现病症风险与隐患的一个过程。临床中在开展血常规检测期间,所运用的采血方法主要就包括了静脉血、末梢血[1]。文章纳入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患者实施分组,现将实际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100例血常规检验病例,纳入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接受末梢血检测的50例为A组,接受静脉血检测的50例为B组。A组性别:36例男、14例女;年龄范围:26岁~74岁,平均(50.37f10.88)岁。B组性别:37例男、13例女;年龄范围:27岁~75岁,平均(51.93f11.29)岁。2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无差异,可进一步比较,P>0.05。
1.2 方式
两组患者都是在早间处于空腹的状态下实施采血。
A组:在开展指尖采血期间,应对患者采血位置中的皮肤实施消毒,采血共20 μL,把得到的样本放进标识的硅化塑料管,借助1.6 mL的稀释液加以稀释,并混匀。
B组:在绑好止血带后,对患者采血位置中的皮肤实施消毒,借助一次性采血针开展静脉采血,共2 mL,把得到的样本放进150 g/LEDTA-K2的硅化塑料管,并混匀。
借助血液分析仪(型号即为雅培3200型)与其相配备的检测制剂(由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出品)马上开展检测,间歇5 min后,再次实施检测。
1.3 观察指标
评估对比两组患者在检测后其各项血常规指标,在这其中,各项血常规指标主要就包括了MCH、红细胞(RBC)、红细胞平均体积(MCV)、W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板计数(PLT)、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红蛋白(Hb)。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处理
此次研究涉及的所有数据一律以SPSS 19.0这一统计学软件实施处理,其中,2组患者检测后的各项血常规指标一律以(±s)表示,选择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意义。
2 结 果
B组在检测后其MCH、WBC低于A组,其余各项指标高于A组,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比较2组各项血常规指标(±s)
表1 比较2组各项血常规指标(±s)
组名 WBC(109/L) RBC(1012/L)Hb(g/mL) HCT MCH(pg) PLT(109/L) MCHC(g/L) MCV(fL)B组(n=50) 5.59f0.83 4.04f0.54 13.58f4.63 0.64f0.28 25.30f5.15 230.51f35.29 327.19f42.39 93.19f11.56 A组(n=50) 6.68f1.29 3.48f0.37 11.33f4.30 0.47f0.25 28.33f5.32 198.37f34.72 307.20f34.53 83.35f10.64
3 讨 论
在对末梢血进行采集期间,大多在耳垂位置或是指尖实施采集,在得到的血液样本中,毛细血管较多,所以,无法全方位地反映出血液循环有关情况;加上患者在接受血液采集期间,被外伤所挤压,各组织较易朝血液标本逐步渗入,使得血液样本得到稀释,所以,对比实际数值来说,血小板总体的水平较低。
静脉采血大多在肘部前静脉实施采血,其被各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干扰不大,所以,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出全身各类情况[2]。在本研究中,B组在检测后其MCH、WBC低于A组,其余各项指标高于A组,进行对比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性(P<0.05)。由此证实了,静脉血检测最后的效果优于末梢血。对于WBC检测结果来说,末梢血大于静脉血,这是因为在实施采集期间,各小动脉被刺破,使得血液流变学产生转变。此外,在末梢血中的PLT有所下降,这是因为在皮肤穿刺位置中具有微小血块,所以,末梢血较易被各外部因素所影响,而静脉血能够防范这类缺陷。现阶段,各血常规检验技术得到了十分迅速地进步,静脉血采集必定能够具有更为良好的发展机遇。
综上,对于血常规检验患者来说,在运用不相同的采血方法后,其结果也不相同,但是,静脉血检测对比末梢血检测而言,能够得到更高的准确率,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