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析
2020-06-24南宁学院广西省南宁市530200温丽玲陆秀芬
(南宁学院,广西省南宁市,530200) 温丽玲 陆秀芬 张 玉
本科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统筹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这对高校实践教学提出了高要求。2018年《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等表述,体现了国家对高校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当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事物快速发展,财务管理本科实践教学要结合新形势,强化职业能力,养以产出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
国外实践教学的理论成果,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财务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展开了研究。纪金莲(2019)认为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是基于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层次、N种能力的“立体化”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盛洁(2019)以广东理工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提出适合该校财务管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纪金莲(2019)以能力形成为导向,提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
1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在思想素质目标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拥有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诚实信用,认真负责,能主动、仔细、认真地搜集、计算和处理财务数据,不伪造、虚构财务数据,能对做出的财务判断成果负责。
(2)在技能目标方面,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掌握财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能,能完成财务数据筛选收集、能进行财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预算、财务决策等实践技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2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2.1 构建原则
(1)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强化财务管理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强调产出导向,突出能力本位。强化学生财务管理职业技能能力,如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决策能力和财务预算能力等。
(2)财务管理专业实行理实双大纲原则。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大纲应对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条件、教学进程和考核办法等做出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大纲的修订,要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凸显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
2.2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本着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核心,进阶式校内模拟仿真的原则。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三层次、六模块。三层次,即按照学生实践能力发展过程与客观规律,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公共技术实践层次、专业认识实践层次、专业技术实践层次。每个层次的知识结构分别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学科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综合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由此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计划体系,贯穿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专业及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六模块,即公共基础实践模块、综合素质训练模块、专业基础实践模块、职业素养训练模块、专业技术实践模块、创新创业实践模块。
2.3 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思路,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如图1所示,分为三大层次:公共技术实践层次、专业认识实践层次、专业技术实践层次。
公共技术实践层次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包括公共基础实践模块和综合素质训练模块。
专业认识实践层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包括专业基础实践模块和职业素养训练模块。
专业技术实践层次以综合性项目吸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综合把握和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为主,面向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意识,突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拓展第二课堂内容,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探索性思维能力培养,包括专业技术实践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
图1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图
3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备师资队伍、实验设备、校外实习基地、经费等方面保障。
3.1 师资队伍保障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为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师资队伍保障。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企业的工作经历与实践经验,熟悉财会实训软件操作流程,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依靠外引进和内培养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方面,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企业聘请一些高级职业经理人和管理人员,他们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指导学生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或以宣讲的形式举办管理大讲堂。另一方面,除了外部引进外,“双师型”教师主要依靠内部培养,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每学期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锻炼,在企业开展管理咨询、员工培训等工作。提高每一位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素质。
3.2 实验设备保障
重视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教育教学软件建设,夯实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为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实验设备保障,优化实践教学环境。财务管理专业拥有财务决策实验平台、会计电算化实验平台、财务管理实训室、财务综合实训室、税收实务实训室、财会分岗实训室、财会应用技术实训室等种类齐全的实验室,另外还有商科综合实验室和学校公共实验室也可使用。拥有财务决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多个教育教学软件,实验室设施及仪器设备数量能够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加强仿真实训室建设,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实训中心可满足经管类专业开展课程实训和专业实训。实训室采用仿真环境下的专业实训与跨专业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打造了一个完整的、高规格的、全天候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软件模拟等实践手段,按照仿真性、先进性和完整性等要求尽可能仿真模拟企业经营管理环境,接近生产一线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其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各个经营岗位的业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程度。实训室的建设和使用,提高了财会理论学习与就业技能紧密结合的现象,不仅解决了实习、实训难的问题,而且推进了实训内容和实训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了保障。
3.3 校外实践基地保障
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改善校外实践教学环境。校外实践基地是校内实践基地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通过和相关的实习单位签订一些合作的协议,让学完相关知识的学生进入到实习单位进行科学有效的实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有益处,可以有效缓解校内实训基地不足的情况,拉近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真实的岗位之间的距离。目前会计与审计学院已与多家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种教学保障系统的构建能有效地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并规范其实践过程。
3.4 经费保障
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经费标准,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实践教学需求。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经费原则上每生不少于280元/学年。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实践教学,多渠道增加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4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
4.1 校内实验实训的成绩评定方法
校内实验实训的成绩评定应包括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过程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出勤、实验实训的态度、以及具体实践情况决定;结果考核主要包括实验实训资料书写的规范性及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实习心得及总结。过程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实践教学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态度等进行观察与记录,据以作为学生是否切实投身于实践教学活动的评价。结果考核,要统一评分标准,客观评估学生校内实验实训成果,同时了解学生实践总结中记录的实践内容、发生的问题与解决方法、心得与感悟等。
4.2 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成绩评定方法
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成绩评定由校外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评价综合组成。校内外导师需要从考勤、实习表现、实习心得等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实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引进社会实践管理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管理平台上签到、撰写实习周记和实习心得报告,上传实习鉴定表等实习材料;教师在实践管理平台上快速查阅到学生每日的签到情况,周记撰写是否详实等,及时批改实习周记和实习报告。教师在实践管理平台根据大纲要求,提前设置好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各部分比重,批改完毕各项材料后,系统自动汇总出学生校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