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快速康复护理
2020-06-24胡霞
胡 霞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 普外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1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较传统胆囊切除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手术治疗必然存在应激性,使患者的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1]。快速康复护理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在围术期减少患者生理、心理应激反应,最终实现患者术后的尽早康复[2]。本研究针对78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快速康复护理应用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5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男11例,女28例,年龄33~73岁,平均(53.6±2.6)岁;观察组男12例,女27例,年龄32~75岁,平均(54.1±2.4)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指征; 胆囊息肉非急性发作期、单纯胆囊结石、胆囊炎,无其他严重胃肠道疾病。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者、严重感染者及对本次研究不配合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用药指导、健康指导等内容。
1.2.2 观察组: 实施快速康复护理,首先成立快速康复小组,组员包含主治医师、护士长及责任护士等,结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要点及患者的特点,为患者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并严格执行。⑴ 术前护理。① 心理护理: 由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对自身疾病不了解,以及存在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未知感,术前容易出现紧张、害怕等负性情绪,为手术治疗带来不利影响[3]。护理人员术前应与患者加强交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出现不良情绪的患者,分析导致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4]。② 术前准备: 术前,护理人员需协助患者做好术前各项检查工作,做好皮肤准备; 术前12 h要求患者禁食,术前4 h给予患者10%葡萄糖溶液500~1 000 mL饮用[5]。⑵ 术中护理。① 术中保暖: 术中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可减少低体温的发生,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手术室内温度进行控制,以患者舒适为宜; 术中可借助暖风机、温毯等保暖措施使用,对非手术区域尽量减少暴露时间[6]。在术中使用生理盐水对腹腔进行冲洗时,需对生理盐水加热至37 ℃; 术中对输液量进行控制,不宜过多,通常控制在2 500 mL以内[7]。② 麻醉方式: 在麻醉药物使用中,尽量减少或不适用阿片类药物。⑶ 术后护理。① 疼痛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随着麻醉作用的消散,患者疼痛程度逐渐增加,易出现烦躁不安等情况,因此术后给予患者镇痛管理非常必要,可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阵痛药物缓解疼痛[8]; 同时在病房内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患者因疼痛产生的不良情绪。② 饮食护理: 术后为使患者胃肠功能尽早恢复,在麻醉清醒后,给予患者口香糖咀嚼方式,使患者口腔唾液分泌量增加,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3次/d[9]; 术后6 h, 可给予患者流质饮食,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属为患者准备饮食时,尽量避免糖、牛奶等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 术后首次排气后,可调整患者饮食至半流质食物,然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向普食过渡; 术后饮食保持清淡,多为患者准备新鲜水果蔬菜,保证营养摄取的均衡,以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③ 肢体活动护理: 术后,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深呼吸锻炼,并给予患者四肢被动活动,每间隔2 h协助患者改变体位,避免受压部位长时间受压产生压疮; 术后3 h, 可给予患者下肢按摩,改善下肢微循环,有利于术后疼痛的减轻;术后12 h,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促使肢体功能的恢复,要求家属为患者每天晚上进行温水足浴,水温控制在38 ℃左右,对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有促进作用,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10]。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对比; 采用生存质量指数量表(GLQI)从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主观症状、生活状态等方面共36个小项对患者术后生存质量进行评分,各项评分0~4分,总分14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比,问卷满分100分,非常满意: ≥90分、满意: 70~90分、不满意: <70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 2组患者心理状态、生理状态、主观症状、生活状态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 护理后, 2组指标评分较护理前均升高(P<0.05), 且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分
与护理前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44%, 对照组为82.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目的是减少因手术治疗对患者心理、生理产生的应激反应,减少对患者脏器功能的损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术后尽早康复[11]。与常规护理相比,快速康复护理从术前开始即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及心理护理,使患者术前心理应激反应减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手术治疗。
研究[12]显示,术前如盲目对患者进行肠道准备,容易引起术后低血压、脱水、肠道应激性水肿、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而术前不留置胃管,可减少术后肺部感染、咽炎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术后早期进食有促进作用。术中护理中,加强温度护理、对输液进行控制,可减少术后肠道水肿的发生。研究[13]显示,术后给予患者口香糖咀嚼,可刺激唾液分泌,加速胃肠蠕动,尽早恢复正常饮食,对减少患者肠管瘀胀与加速切口愈合均有促进作用。术后护理中,快速康复护理的重点是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对肺部感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有积极预防作用[14-15]。本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快速康复护理还是常规护理,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均有提升作用,但术后观察组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快速康复护理后术后患者生存质量更高;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表明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的应用使术后患者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