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合作社需要怎样的带头人
2020-06-24撰写徐旭初
撰写|徐旭初
‘人才兴,则社兴’。合作社是具有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性质的组织,不仅要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发展,还要服务成员、服务社区。这样相对特殊的组织属性和使命,决定了合作社发展需要的带头人最好是复合型人才。
合作社带头人一般是指合作社的理事长、理事或者负责合作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骨干,多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村‘两委’干部、离退休干部、涉农企业主以及返乡‘农创客’、新农人、大学生村官等。
那么,一名优秀的合作社带头人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呢?
一是经营管理素能。经济属性是合作社最显著的组织特性,合作社带头人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最好是出色的)经营管理素能。从管理学角度看,承担风险、能够妥善处置不确定性、时刻追求组织利益的最大化,以及实现管理工作的创新等是带头人最基本的素能要求;从实用主义出发,市场开拓能力、规范化管理能力、协调外部关系能力、行业发展把控能力、农业生产技能则是合作社带头人带领合作社发展的关键;从合作社绩效角度来看,合作社带头人拥有较好的管理胜任力、特殊沟通能力、企业家精神和丰厚的外部社会资本有利于合作社提质增效。总之,合作社带头人必须具备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禀赋或者竞争力要素才能胜任,或者更有利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合作文化情怀。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就是一种情怀。合作社意识,合作社的发展历史、基本原则和价值等皆带有文化属性。无论是罗虚戴尔消费合作社的最初兴起,还是当下各类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都是为实现“弱者的联合”,增强弱势群体“讨价还价”能力,保护农民利益。相应的,合作社带头人作为合作社的组织者、领导者和领办者,最重要的是把“成员”放在心头,把“服务成员”作为合作社发展的初衷。合作社带头人只有不忘合作社发展初心,才能走得更远。就合作社内部管理而言,民主管理、一人一票等是合作社组织建设的基本准则,合作社带头人应始终怀揣民主意识,履行合作社原则,尊重成员意愿,让每一位成员在合作社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与提升。同时,合作社带头人要始终做合作社意识的传播者、合作社理念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把合作社思想传播到大街小巷和田间地头。
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农民合作社发展中心面向合作社理事长开展“聚力强社”——合作社领军带头人培育计划。图为2018年度学员温州站游学活动
三是社会公共意识。合作社是具有社会功能的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与所在社区或社群休戚相关,合作社要关注社群利益,为提高社区福利作出贡献。因此,合作社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其公共性充分体现在社会价值和服务功能上。一般来讲,合作社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业农村发展比较好的地方,也是合作社兴起发展的地方。合作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互构关系,充分体现了合作社为农村社区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公共性。公共性对于合作社带头人既可以是经验性理念,也可以是生成性理念,更具体地说,合作社带头人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引导性和农业社会服务性有可能是在成为合作社带头人之前就已经形成,或者正是这种理念促使其领办创办合作社,如村“两委”干部、离退休干部或者返乡大学生等合作社带头人;也有可能是合作社带头人在带领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公共服务意识,如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个体经营户带头人。
当然,合作社带头人除具备这些胜任力要素外,还应具备与合作社发展相匹配的其他特质。正是这些复杂的属性,使合作社带头人的个体天然禀赋、后天所得技能向合作社的组织禀赋或者资源优势转变,也正应了管理学的一句名言“一头狼领导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狼”。
然而,现实中,在快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乡村发展进程中,乡村人才持续流失,存量劳动者素质偏低,人才留不住、引不进,乡村振兴面临一将难求的人才荒芜化现象,也成为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面对农村人才储备和发展不足的现实情况,一个迫切的工作便是注重培养具有在地性、亲农性、现代性特征,具有创新力、带动性、公益心的农村人才队伍,而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就是农村人才队伍中的主要力量。在此,在地性即他(她)基本上在当地生产生活,扎根于农业农村发展中;亲农性即他(她)基本上以从事大农业(包括涉农第三产业)为主;现代性即他(她)基本上具有与时俱进、不断进取的现代素质;创新力即他(她)勇于探索,善于开拓,有发展和致富能力;带动性即他(她)能够示范普通农民,带动周边人群,辐射相关产业;公益心即他(她)有共同致富的意愿及行动,乐于奉献,勤于为公。而且,未来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妇女为主力军,要重视农村“娘子军”队伍建设。总之,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能的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如何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民合作事业中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是当前和今后农民合作社发展需要正视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