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理学角度探寻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策略

2020-06-23华丹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思政心理健康

华丹

[摘           要]  贫困生是大學校园中很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倾向都较为独特。近几年,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加严重,已经逐渐成为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及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贫困大学生受其家庭经济的影响,在人格特性、情绪状态、行为特点等各方面表现出其独有的心理问题特点,不仅需要重视对他们的经济扶持,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缓解不良情绪,保障其健康成长。

[关    键   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90-02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

(一)自卑

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他们对自我价值、能力的否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对他人的评价较为在意,从而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认知。由于从小生活缺乏物质基础,一些贫困大学生会容易因此产生错误的自我认知,形成脆弱、敏感的性格,担心自己不如他人。比如,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水平,如衣着、饮食、消费等通常会远低于城市大学生;受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所影响,贫困大学生在个人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少于城市大学生,在社会交往方面会表现出自卑、退缩、无所适从等。自卑心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内在认知与外在行为,如不给予及时的关注和积极的疏导,会极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在学业效能、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各方面的发展,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强迫等情绪或心理问题。

(二)焦虑

焦虑是个体的一种内心恐惧与紧张,他们会无故担心一些没有事实依据的事情,很容易恐惧不安,会产生低落和不安情绪。因家庭经济供给贫乏,许多贫困大学生会选择在大学期间做兼职来贴补生活费和学费,在学业时间上会相应减少,再加上其考入大学通常是被家庭寄予厚望,内在对自我要求较高,渴望报答父母,在生活上减轻家庭负担,在学业上达到满意的成绩,其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通常一旦在学业、就业或人际交往中遇到问题,相较其他具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城市大学生而言,其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焦虑情绪。

(三)敏感

受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贫困大学生从小被家庭寄予厚望,父母对其具有较高的期待,这使其形成自我评价依赖于外界的认知习惯,容易养成敏感、脆弱、多疑的性格,害怕自己表现不好,担心亲人对自己失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与他人交往中会容易感受到较多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其人际交往水平。

二、贫困大学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困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会面临打工挣学费、生活费的压力,花费在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方面的可支配时间相对较少,并且长期缺钱的限制,往往会具有自卑的心理,并且当贫困学生面对诱人的物质诱惑时容易迷失自我。因此,对贫困大学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对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开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不同文化的冲突

社会特有的文化会极大地影响个体的成长。由于长时间受社会文化的熏陶,个体会逐渐适应社会环境,并与社会和谐相处。贫困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受社会文化中自强不息和自强自立等优秀思想影响,并逐渐形成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敢于进取等积极心理特征。但是也有一些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比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和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相差较大,故他们在适应差距的同时很容易陷入迷失,其内在也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随之引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二)经济原因

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所以贫困大学生父母需要付出全部才能支付孩子昂贵的教育费用,并且也很难提供孩子生活费,所以学生需要花时间打工,这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此外,因为从小生活在没有深厚文学资本的环境中,贫困大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和社交能力也比不上其他学生。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原因无法购买完备的自学工具,也因此拉开了其与其他学生的距离。因为大学生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再加上择业问题的影响,贫困大学生没有机会和时间参加各种培训班和资格考试,也无法得到父母的帮助获得工作,并且一直承担改变家庭命运的压力,由于长时间承受多重压力,无法提升贫困学生的能力,并且逐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家庭原因

学生生活的环境和父母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形成。贫困大学生基本上来自经济落后和物质匮乏的农村地区,所以他们的生长环境以及消费能力远远不如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因此,刚进大学的贫困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和嫉妒心理。同时,部分贫困大学生的家长文化水平都很低,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期望过高,常常把改变家庭现状的责任加之于自己的孩子。由此可知,只有父母具备良好的教育观念,并且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才能保障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避免其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自身原因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8~23岁,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基本发育成熟,但是心理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具体表现为:首先,缺乏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能力,贫困大学生对自己的定位和评价存在偏差,对自我的期望过高,一旦成功会沾沾自喜,失败就会妄自菲薄。他们没有深入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也容易脱离实际,如果贫困大学生产生错误认知,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其次,贫困大学生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发生波动。再加上大学阶段的学生有很丰富的情感,自控力也不够,所以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最后产生不良的思想情绪。

三、从心理学角度提升贫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明晰当代贫困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根源的基础之上,需要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根源,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贫困观。

(一)提供物质帮助

贫困大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问题,一大原因就是缺乏充足的物质保障,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学校要尽力完善“奖、勤、助、贷、补”助学体系,为无法支付学费和生活费的学生提供支持,解决他们的上学问题。其次,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帮扶的情况下,还可以为他们提供成长资助,重点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业引导等提供帮助,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助力,保障其心理健康。最后,重视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可以充分利用资助工作的“造血”和激励作用保障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自强、自立和服务社会能力,通过资助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深入开展思政教育

高校管理工作者要重点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和手段,教会贫困大学生正确理解贫困,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和困难;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教会学生自立、自强、诚信和感恩,使其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管理者应该多和贫困大学生交流沟通,要尽早发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异常行为和不良情绪,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缓解其焦虑、自卑和抑郁心理。学校还应该和贫困学生的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告知家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正确疏导和调解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引导贫困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贫困观

虽然贫困大学生经受了各种挫折,比较早熟,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形成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很难正确判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因此,贫困大学生要接受自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和其他富足学生间的差异。靠自己的力量勤工俭学,学会自强、自立和自助,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都困难重重,但是确立的信念却有长久的影响。

(四)正确认识自我,克服自卑、自弃心理

贫困大学生要学会接受现实、接受自我。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贫困生要准确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经历比一般大学生丰富,并且要勇于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劣势,学会取长补短。能够正确处理挫折和心理方面的冲突,还应该保持适当的抱负水平。对待任何事要有自信,遇到困难不退缩。贫困并不可耻,可耻的是不愿意为改变贫穷而付出努力;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奋斗意志和前进的勇气。贫困大学生要尽力克服自己的自卑、自弃心理,尽全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解决成长中的困难。

(五)进行心理治疗,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大学生刚成年,不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所以需要学校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整合心理健康课程、咨询和活动等等,专门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一支专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队伍,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制定筛查、干预、跟蹤和控制机制,尽快发现贫困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四、结语

导致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相应地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应对措施。学校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为他们提供经济资助,建立完善的资助机制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而进一步保障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敏.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安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15(12):4.

[2]周淑芳.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J].南北桥,2020(8):43.

[3]章雪,昌晓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及改进[J].江苏高教,2019(5):119-124.

[4]刘海平.从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6(21):137-138.

[5]陶塑,刘志方,刘海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策略初探[J].求实,2013(2):105-106.

[6]王娜,姜振逵.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心理学角度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65-67.

◎编辑 郭起珍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思政心理健康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陕西全省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学生
南明区离休干部党支部慰问嘉润学校贫困学生
澳门爱心人士吴少芬、释会明等赴兴仁县看望贫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