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策略

2020-06-23郝梦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5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体育

郝梦群

[摘           要]  基于高校学生体育素养与心理健康素养发展现状,以及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针对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策略展开分析,并提出有效方案。

[关    键   词]  体育;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86-0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各界愈发需求兼具良好心理品质的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十分重要。然而,受我国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并不过关且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甚至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方面心理健康内涵与体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实践与科学研究证明,通过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因此,通过研究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一、體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可行性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密不可分

心理健康指个体在心理、自我以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功能状态。通俗地讲,心理健康就是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能够适应各类环境,并在各种环境下都能够发挥良好的潜能。心理健康包括正常智力水平、正确自我认知、和谐人际交往、有效情绪调节、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健全人格等内容。以情绪因素为例,通常体育竞赛中能够克服紧张、焦虑的选手往往会取得胜利,在训练中及时调节紧张、烦躁、焦虑等因素能够有效提高训练的质量与效率,甚至激发出身体最大潜能。因此可得出结论:拥有健康身体的人,同样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所以心理健康与体育发展密不可分。体育健康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体育健康发展,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二)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分析

首先,从上文所述体育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可得知,通过体育运动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心理素质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可以说体育健康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其次,通过学生体育学习不断深入,心理素质也必须有所提高才能够满足运动深入发展所需的全新要求,因此体育素质的发展会助推心理素质发展。再次,体育运动通常是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中不同思维的交流与碰撞,能够帮助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强化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价值目标。此外通过集体活动,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力高低,以及自己的优缺点,会因此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并通过集体活动的互相评价、体育运动发展需求、自我评价实现自我修正,使自身能够形成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与心理健康素质。最后,在体育活动竞争、拼搏的氛围下,学生的意志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与培养,进而形成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积极心理品质。因此,可以说体育拥有一定的心理健康功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促进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探索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二、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一)以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

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调发展,该教育方针是党与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十九大精神对其也有所强调,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结合上文所述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可得出结论,体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互为联系、融会贯通。所以高校要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以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素质的双重发展。

(二)以大学生身心发展为主要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高校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开展教育活动。因此高校应在人本理念框架下从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性格特点等因素出发,设计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方案,以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教育方案提高协调发展的有效性。所以高校要将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主要目标,以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素质的双重发展。此外,大学生虽处于青年中期,生理发展已基本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还有待成熟,许多心理素质有待培养,因此高校也要注意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发展性原则以及循序渐进原则,合理、持续、高效地开展协调发展工作。

(三)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为根本任务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各界不仅需要高素质人才,更需要心理素质良好的人才。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心理素质及品质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当前高校的根本任务已成为培养兼具高素质与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所以结合上文所述体育对大学生智力、心理品质与素质的促进作用可得出结论,高校要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作为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所需人才。

三、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策略分析

(一)升级教育思想,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为有效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高校要升级教育思想,强化师资力量建设,为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此高校首先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与重要作用,明确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以科学、合理的发展方案提高二者协调发展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高校要升级教育思想,要将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纳入办学方针以及人才培养标准,确立二者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最后高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建设,通过专家讲座、培训会议等形式强化培训力度,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为二者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根本保障。此外每位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不断阅读教育类、心理健康类书籍,或实时关注最新的教研成果,保持自身教育理念常备常新,为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二)深挖教学资源,合力促进协调发展

为有效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高校要动员所有教师的力量深挖教学资源,合力促进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为此,高校首先要组织体育教师与心理健康教师从备课、教学等多个角度展开交流,实现学科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教学业务能力,为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良好的实践基础。其次,高校要建立全员导师育人制,细化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任务,引导各个学科教师深度挖掘自身学科教学资源中适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最大限度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深度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如针对耐性不足的体育生,可针对性地开展耐性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并结合耐力训练,锻炼学生的耐性。同时为配合全员导师育人制度的有效开展,学校层面首先要设立由校领导为主要领导,由各院负责人以及党政团委等各个部门组成小组,由各个教師、辅导员担任成员的领导组织体系,以此保障二者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设计、合理开展、高效落实、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要设计相应的考核机制,如定期对专业或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展开测评,对教师的育人效果展开测评,以此保障制度的持续高效、深度落实。

(三)营造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氛围

为有效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高校还要构建浓厚的协调发展氛围,为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为此,高校教师首先要在人本理念框架下用真诚的态度、鼓励的话语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学生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以信任与关怀构建师生沟通的桥梁。其次,教师自身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从小到对学生不苛责,大到面对社会事件能够冷静克制,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健康形象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了解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作用,促动学生自觉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最后,学校要依托多元实践活动形式,为体育与心理健康协调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为此学校一是要利用好体育活动这一形式,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及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大限度避免活动中因心理健康等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二是要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设置心理健康咨询室、秘密树洞等私密性的心理健康咨询平台;三是要利用好网络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班级微信群、公众号等形式定期推送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小测试、科普文章等,使学生能深度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放下顾虑、敞开心扉,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既是现代社会人才的需求,又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更加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轻松面对压力与挑战。为此,学校层面要深入解读协调发展战略,明确协调发展的原则,将协调发展确立为教学方针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并在人本理念框架下通过各个学科的联动形成教育合力,依托实践活动创设良好协调发展氛围,最终实现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持续、高效、协调发展。但高校要也认识到,良好的心理健康品质与体育素养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高校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循序渐进地开展协调发展方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稳步形成以及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荣章.高校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34-235.

[2]史晓红,周德铨.健康促进策略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与实施[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6):134-136.

[3]陈永兵.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4(7):60-61.

[4]李芳.论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J].考试周刊,2013(63):134-135.

[5]张国庆.学校体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4):152-153.

[6]邱燕,熊焰.体育教学与高等师范生心理健康策略研究:以小学教育五年制大专为例[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1):45-48.

◎编辑 郭起珍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体育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我们的“体育梦”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