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
2020-06-23董晓红
董晓红
[摘 要] 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人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而提出的,它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治国理念。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与“美丽中国”美好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并且“原理”课在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发挥的效力将是稳定的、持久的。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稳定;持久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68-02
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原理”课的必要性
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理应进入“原理”课。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以详尽的数据揭示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自此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我国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展开也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并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高等动物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且“地球上不只有人类”。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区域,都不能独善其身,将严重的生态问题置之度外,因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每逢人类面临重大难题时,都希望爱智慧的哲学家能掷地有声地给予解释。思政课是不能回避这样的重大问题的,而“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要对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作出思考,站在哲学的立场高屋建瓴地剖析矛盾,给出思考甚至答案。这也是“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最有力的证明。
其次,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重大的政治问题,理应进入“原理”课。全球生态每况愈下,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样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耕地退化,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匮乏且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消失。蒋高明在《中国生态环境危急》中指出了中国生态环境严峻的现实。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发展问题。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报告。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大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生態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五大文明包括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问题紧密相连,生态环境不仅是生态问题,还是社会经济问题、发展问题,甚至会引发政治动荡,影响执政党和国家的形象。由此,生态环境问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党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构想和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表明了执政党解决生态问题的信心和决心。思政课的政治性决定了它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论教育,“原理”课自然责无旁贷,它的政治性决定了应将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融入课程,作为宣传并践行生态价值观的主渠道发挥作用。
二、“原理”课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不仅需要制度建设,也需要提升公众生态意识素质。北大教授刘华杰指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困难体现在观念转变难,树立信念难,不能光指望用制度去约束行为。据相关调查,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虽较以前有所改观,但存在着课程开设严重不足等问题,改变观念就难上加难。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关键,对全社会生态文明观念和行为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引领作用。高校的大学生更不能置身事外,他们不仅作为将来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军,而且“作为人”对自己朝夕相处的大自然也应该有哲学的思考和基本的生态素养,这是关乎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我们都知道“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改变人们的行为,使其“做一个有道德的物种”,影响周围人,为下一代言传身教。“原理”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能从理论根源和哲学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扭转和纠正大学生不科学的自然观,坚定部分大学生可有可无的生态观,改变他们对大自然不友好的生活方式。所以“原理”课融入相关生态文明内容的教育既具有紧迫性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三、“原理”课充分概述了生态文明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指导无产阶级致力于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为我们指明建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前进方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所有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过“生态文明”这一概念,没有单独论述生态文明,但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没有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社会矛盾和生态矛盾而进行批判考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并指出在资本主义人与自然的对立导致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每涉及这个问题,我们都会信手拈来恩格斯的一段话:“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原理”教材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括和把握,无限地逼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而“原理”课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确立,到对资本主义内生性一般矛盾的形成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再到论述从社会主义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人—自然—社会”这一系统贯穿始终。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提供理论指导
“原理”课哲学部分是对自然、社会及思维领域的一般规律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是建立在物质范畴概念这块理论基石上的,唯物主义在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部分虽然是对“物质”概念的梳理,但最终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所以这一概念包含了自然观的演变。古希腊自然哲学家追问万物的开端或始基,并力图从某种或某些特殊的物质形态中去寻找这种统一。尽管古代自然观具有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但它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无法超越的存在,人应该尊重自然。
基督教神学宣传上帝创世说,自然成了受造者,地位下降。中世纪经院哲学唯实论者认为理性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理性的自然界,而唯名论者则把自然碎片化,宣传全能的上帝可以打破自然的规律。所以自然在基督教神学中的地位不断地矮化。文艺复兴自然泛灵论实际上又是对自然的附魅,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开始了对自然的祛魅。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界生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导”。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反对孤立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主张从既有的事实出发,运用联系和变化的观点认识自然界。它“为一个研究领域向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自然的主宰,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正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中强调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的危機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理”课的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以破坏殖民地自然资源财富为代价的,而原住民承受了自然环境破坏的代价。马克思指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只要能带来剩余价值,资本家就会肆无忌惮地攫取,因此,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掠夺也只能是不断地变本加厉,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也是必然。资产阶级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造成的经济危机,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开始了产业转移,同样把生态危机转嫁到了发展中国家,对其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付出了较大的经济代价以及环境污染、能源资源消耗的代价”。
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原理”课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和课本上,思政课教师要有高瞻远瞩的思维、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生态思想在学生心中扎根,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华杰.论博物学的复兴与未来生态文明[J].学术前沿,2017(3):83.
[2]范俊玉.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生态文明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5).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