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2020-06-23张宇魏青陈春华
张宇 魏青 陈春华
[摘 要] 目的:為编制《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探讨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结构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通过文献查阅、专家评定、统计分析等方法编制及筛选题目。选取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施测,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n=324)和验证性因素分析(n=324)。结果:(1)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了3个因子,分别为意志力缺乏、逃避学习和生理疲劳,三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9.97%。(2)采用liserl8.7 对因子的结构进行验证,拟合指标显示:GFI=0.91,NNFI=0.90,CFI=0.91,RMSEA=0.08,SRMR=0.05。(3)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P<0.0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84,0.72(P<0.05),两周后的重测系数为:0.74。(4)采用SCL-90作为效标进行效标关联系数分析,系数在0.348~0.533(P<0.05)。结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大面积测评和相关研究的初步测量工具。
[关 键 词] 大学生;心理疲劳;意志力缺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160-02
一、引言
心理疲劳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Maslach(1976)最初用于描述服务行业的工作者在情绪和精神压力下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疲劳属于生理学与心理学两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心理疲劳是指人的神经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冲突加强等不良情绪造成的一种心理现象[1]。从心理学机制来看,大学生的心理疲劳是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过大,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大脑皮层内抑制,兴奋性降低,产生生理和心理症状。轻度的疲劳,可以由意志努力来克服,当疲劳严重,将会降低运动器官的工作效率,还会使神经系统受到损伤,从而破坏正常的心理活动,会使个体产生信息加工方面的问题,比如认知监控力小、行为执行受损、关注无关信息或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减退、工作学习效率低下[2]。心理疲劳的症状如果不及时调整将会导致心理问题。在心理疲劳的已有研究中,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比如张斌峰的研究中认为轮滑运动员由于长时间的轮滑活动,极易产生心理疲劳,并且探讨了消除心理疲劳的策略[3]。在已有研究中,关于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结果比较零散。一是对心理疲劳的结构认识不清晰;二是没有统一的心理疲劳测量工具。为了深入研究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本研究试图编制《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以此探讨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结构,为大学生心理疲劳研究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丰富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疲劳的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成都市高校在校大学生。预测验发放问卷120份,正式测验发放问卷648份。
(二)量表条目编制
通过对心理疲劳国内外文献的查阅与分析,参考已编制的《中学生心理疲劳问卷》推导出《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的维度,采用逻辑分析法与因素分析法进行项目编制。编制原则:第一,各维度编制题目数不低于15题;第二,条目陈述用第一人称;第三,题目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避免使用专业术语;第四,题目避免暗示或启发等诱导;第五,尽量控制社会赞许。按照以上原则共编制出93个题目,采用Likert5点计分设置选项。采用专家评定法,由5名心理学专家(教授2名,副教授3名)对题目的通俗性、通顺性和歧义性进行评定,最终确定包含68个题目的“大学生心理疲劳初测问卷”。
(三)研究工具与实施
工具包括三个:一是预测验形成的包括68个题目的“大学生心理疲劳初测问卷”;二是包括28个题目的“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试测版”;三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
对测评员进行问卷施测的培训,采用个别施测的方式,严格按照施测程序进行,对32名学生进行三周的重测。
(四)预测验
将经过专家评定的包含68个题目的“大学生心理疲劳初测问卷”进行初步施测,发放问卷120份,结合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进行项目的筛选,最终得到包括15个题目、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试测版”。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数据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与质量控制,采用SPSS20.0及liserl8.7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项目与测验之间的相关在0.3~0.8(P<0.01),属于比较理想的问卷,这个范围内的题项能为测验提供满意的信效度(戴忠恒,1987)。经过分析,删掉与总测验分数相关系数小于0.3的三个题目。
(二)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n=324)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为0.93,球形检验0.001水平上显著,说明样本适合做因素分析。根据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斜交旋转。根据碎石图、特征根值、因子负荷最终确定三个因子,包含15个题目。三个因子的特征根为2.34、3.14、3.48,贡献率分别为:15.83、20.91、23.19,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9.07%。
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题目的内在含义,将三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意志力缺乏、逃避学习、生理症状明显。意志力缺乏包括六个题目;逃避学习包括五个题目;生理疲劳包括四个题目。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根据温忠麟和侯杰泰提出的拟合指数标准,λ2/df的值在2~5之间,表示模型可以接受,值越小模型拟合越理想;RMSEA≤0.08,表示模型拟合良好;GFI分别为NNFI、CFI的值在0.90以上,表示模型拟合良好。对三个因子的拟合指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因素结构效度良好。
(三)信度检验
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P<0.05),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0.84,0.722(P<0.05)。两周后的重测系数为:0.74;三个因子的重测系数为:0.78,0.82,0.76。
(四)效度检验
因子1中各个题目与因子1总分相关系数在0.70~0.79(P<0.05);因子2中各个题目与因子2总分相关系数在0.73~0.85(P<0.05);因子3中各個题目与因子3总分相关系数在0.71~0.76(P<0.05)。
采用SCL-90作为效标,该量表与SCL-90的因子进行效标关联系数分析,系数在0.348~0.533(P<0.05)。
(五)量表各因子的差异分析
性别在三个因子的差异分析表明,男女大学生除了在生理疲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男同学在意志力缺乏、逃避学习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女同学得分(P<0.05);四个年级在三个因子中仅意志力缺乏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得出,大学三年级学生在意志力缺乏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大学一年级和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得分(P<0.05);来自农村的学生意志力缺乏得分显著高于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在意志力缺乏的得分(P<0.05)。
四、讨论
(一)问卷的结构与因素命名
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验证性因素分析,该量表包括三个因子,分别为意志力缺乏、逃避学习和生理疲惫。这与前人王彦丽(2009)编制的中学生学习中心理疲劳的问卷的结构具有相似之处,他提取了学习心理疲劳的四个因子,分别为认知疲倦、情绪耗竭、学习意志薄弱和学习效率低。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过程上,中途提取过五个因子,其中认知疲倦和意志薄弱因子相关系数高达0.9,情绪倦怠和行为散漫因子相关系数也非常高,起初定义的认知缓慢、情绪倦怠、意志力薄弱、行为散漫以及生理疲劳,五个因子两两相关在0.65~0.93之间,提示在认知、情绪、意志力、行为方面还有共同的因子,因此进一步每删除一个题目,就探索性因素分析一次,直到最后提取出三个因子,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将贡献最大的因子根据题目的深层次内涵命名为“意志力缺乏”。表现为学生不喜欢在学习上制定目标,不喜欢主动处理学习上的事情,对未来没有规划,不关心成绩好坏。根据意志的定义,将该维度定义为意志力缺乏。在学习实际行为中,学生只要提学习就各种不适,对于不喜欢的老师的课就不会去上,逃课次数明显增加,将该因子命名为“逃避学习”。与此同时,出现了明显的生理疲惫的症状。三个因子累计解释了大学生心理疲劳的59.93%,结构方程模型表示各项指标拟合都达到要求。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该问卷三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三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0.84,0.722(P<0.05)。三周后的重测系数为:0.74;三个因子的重测系数为:0.78,0.82,0.76。这表明《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信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标准。
对于采用SCL-90作为效标,本研究认为心理疲劳处于一种亚健康心理状态,对于心理疲劳分数高的学生来说,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心理状态调整,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以这样说,将心理疲劳状态看作是心理问题的过度状态,因此采用SCL-90作为效标。效标关联效度显示,三个维度与SCL-90的关联系数为0.348~0.533。
(三)各个因子的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男同学相比女同学,意志力更容易缺乏,也更容易逃课。这与现实的情况一致,男同学进入大学后,思想意志放松,大学生活可能跟以前想的大学生活不一致,导致更加迷茫,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更容易发生逃课行为。三年级学生意志力缺乏的得分相比于大一、大二高,大三学生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课,从大学四年的学习来看,大三也是专业课最多,学习时间安排最紧的一学年,学生难免会产生疲惫、倦怠,而导致意志力缺乏。
五、结论
自编的《大学生心理疲劳问卷》包括三个因子,分别为意志力缺乏、逃避学习、生理疲惫。对该问卷的结构验证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调查大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李百花.谈学生学习的心理疲劳现象[J].重庆工学院报,2007(6).
[2]郭思源.心理疲劳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5).
[3]张斌峰.简论轮滑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消除策略[J].运动,2018(15):44-45.
◎编辑 李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