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设计

2020-06-23杨娟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人工智能

杨娟

【摘  要】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融合推动下,教学模式的设计成为初中语文在线教学高效课堂的关键。本文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设计的变化,来打造初中语文教学新模式,期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时代变革的主要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然成为一种挑战,更是一个机遇。教育的信息化为学校教育带来转型,它具有开放性、便利性、互动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能够打破教师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的融合推动下,人工智能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人工智能下教学模式的设计是以智能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展的多样性课堂,主要体现在授课师生学习全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初中语文不仅将转变其固有的传统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课堂实践效果,为传统教学内容拓宽格局,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的构建、思维的发展培养提供了一条更为高效的路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理念的转变

1.以人为本,“教”“学”并重

在传统的班级课时授课制中,教师往往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是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且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这种机制下,学生学习的范围框限于课本内容、老师讲授,他们的思考不能即时输出、即时反馈,长此以往,学生对教材、教辅、老师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高,学习自然呈现出一种被动的状态。传统教学模式减少了个性化、多元化学习的机会,进而削弱了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及自主学习的兴趣。而智能信息技术的辅助为我们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提供了一种可能。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堂可以有效打破课堂教学中师生教和学不对等、不聚焦、不相交的尴尬现状,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平台信息的链接、智能互动平台的激活,新鲜了知识搜集、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习主动。学生将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且分享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获取新知,在共享中获得启迪,建立一种有效互动、平等对话、以人为本、教学并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在智能新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学生还可以将学习延伸到课后,打破课时授课时间的限制。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自主学习时间的支配,能够更好地规划学习进度,调整学习步幅。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更能够在这样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激发学习内驱力,对探究未知感到兴奋,也对自身学习潜能倍感自信。

2.互动翻转,多样课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对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按照年级或学科进行统一划分的简单模式,这可能导致课时受限的情况下教师教学疲于赶进度,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效果。按进度授课虽然能够保证学期课程有计划地开展,但难以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对知识点深入理解、巩固、拓展。因此在网络学习环境安全的情况下,互动翻转的课堂模式将成为有效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的教学常态。

有别于传统课堂中教师对互动翻转课堂主动权的控制,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的互动翻转课堂,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指导,并组织有效的合作互动。例如教师运用智能信息技术向学生推送教授课题的微课、导学案、习题链接、视频资源等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学习,圈定疑难问题再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不仅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还能够深入到学生当中,更直观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同时,智能信息技术还支持教师摆脱传统讲台的约束,通过实时推送、随堂拍照、小组评分、答题抢答等功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多样性课堂。

二、智能新信息技术融合下初中语文课堂学习的特点

1.实时推送,资源共享

教师根据课前收集到的学生预习反馈数据,明晰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准确判断学生学习的潜在需求,在掌控学情的基础上,向学生实时推送学习内容,例如导学案、微课等。同时“雨课堂”等授课平台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撷取有效的媒体资源,感受丰厚的视听体验。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上传自主学习的相关媒体资源,将学习需求与知识内容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提高学生对课题探究的参与度及自主学习的热情。

2.智能分析,即时反馈

依托智能新信息技术,挖掘师生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数据,将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通过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出来。例如“雨课堂”平台可以记录学生上课全过程,学生个体的答题次数、答題准确率、奖励加分、失误扣分等等。对其进行精确的记述、智能分析,总结归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给出建议以辅助教学决策的方向与制定。这也就意味着高效和快捷,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也体现在课后的评价反馈上。通过教师即时反馈的推送,学生可以即时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善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态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实时联通。

三、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基于对智能新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学习特点的分析研究,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研究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模式,期以优化学生的学习环节,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比重和课堂效率。

1.课前推送搜集

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雨课堂”采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题困惑,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明朗了教学的核心、基准、方向、思路,为高效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教师还可向学生推送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形成初步的思考,为课堂上的交流碰撞埋下伏笔。

《蒲柳人家》被誉为一部运河侠义儿女的英雄传奇,作者刘绍棠本身也拥有燕赵文化浸润下的“侠”义情怀,教学中紧扣一个“侠”字,剖析人物形象,感受侠士风骨。在教授《蒲柳人家》前,教师通过 “雨课堂”发布预习内容,让孩子搜集中国历史长河或文学作品中侠义之士的故事,对“侠”形成初印象,侠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它体现的忧国忧民、崇尚正义、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优良品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前预习、自主查询资料,学生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本,对故事情节做到胸中有丘壑,而且通过观摩影视资源对曾几何时所向往的“侠”文化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可以说,课前的资源互动让接下来的课中学习更加迎刃有余,“雨课堂”的使用,让教学事半功倍。

2.课中互动交流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智能学习环境带领学生对文本深层探究。“雨课堂”即写即传即阅模式让互动交流更加迅速直观。相比于传统课堂思考发言集中于少数人的弊端,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交流参与面更大,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形成从“不动”到“被动”到“主动”的转化。

《蒲柳人家》中的一丈青和何大学问,有着民间侠士急人之难、扶危济困、成人之美的侠义风范和正气凛然、善良乐观、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但同时他们身上也有保守传统、死要面子、好戴高帽的一面,这似乎和“英雄侠士”的传统形象相去甚远。老师将“是侠!是侠?”这一矛盾冲突抛给学生去思考解答,利用“雨课堂”发言平台各抒己见,人人动脑,人人参与,或浅或深的见解是和学习同伴的切磋,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的启发。交流中拨开迷雾,碰撞中明晰光亮,于析精剖微、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中“柳暗花明又一村”。用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立体饱满了人物形象,自身性格行为上的矛盾反差恰使人物更加真实、更加丰满、更加可爱,我们看到了这群出自草莽民间的普通农民的本真淳朴。

3.课后反馈评价

课后作业的反馈评价是对教学成效的直接检验。线上平台有强大的智能分析系统,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智慧分析、科学评价,便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也利于学生自我检测、更正错误,巩固知识点、强化记忆点,脱离题海战术,提升学习效率。

刘绍棠的家乡河北省通县(1958年划归北京通州区),通州在古代属于燕赵地区,韩愈诗云“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侠义热土的滋养、慷慨仗义的民风家风,孕育了刘绍棠不竭的侠义情怀,并化身为他笔下一个个粗犷豪爽、重情多义、扶危济困的人物,一个个充满正义感、侠义感的鲜活形象。课后老师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蒲柳人家》整本书,赏析柳罐斗、吉老秤、周檎等其他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将人物赏析分享在“雨课堂”,老师同学均可见,老师线上点评,同学线上讨论,纵向延伸了课堂的深度,横向拓宽了课堂的宽度,师生共同探寻交流,一起去感受刘绍棠文字里对邻里乡亲的深情讴歌,对勇武任侠、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精神的坚守。在云端延伸诗意的阅读快感,尽情感受来自大地民间的凛然正气与侠骨柔情。语文是一门必“读”的学科,只有多读、勤读,才能发现其美妙,领悟其真谛,进入其堂奥;语文是一门需“悟”的学科,只有善悟,才能发现文字并非冷冰冰的线条、符号,它有着鲜活的生命,诱人的风采。智能信息平台打破时空界定,完善线下课堂教学,更好地帮助学生多读多悟。

信息化时代让教学踏上了智能时代的新征程。教师和智能新信息技术还处于不断交手、磨合的状态,学好信息技术,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学习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学习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研究、一种反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教师只有不斷学习,与时俱进,更新知识、充实头脑、丰厚素养,利用好智慧新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学生才会“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获得知识的积累和美的精神享受。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常规课题《智能新信息技术融合下的初中语文“学习智慧链”的构建》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18-481。】

【参考文献】

[1]唐烨伟,庞敬文,钟绍春,王伟.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曾凤贞.“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初中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的探究[J].课外语文(上),2019(3).

[3]李新疆,李永程.“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8).

[4]刘邦奇.智慧课堂的发展、平台架构与应用设计——从智慧课堂1.0到智慧课堂3.0[J].现代教育技术,2019(8).

[5]晋欣泉,田雪松,杨现民,杜影.大数据支持下的智慧课堂构建与课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8(6).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人工智能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