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子观”和“学文化”

2020-06-23杜雯静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识字

杜雯静

【摘要】“发现儿童,保卫童年”是一个世界性、跨世纪的课题,为改变当前小学生识字学习负重前行的现状,“全语境”儿童汉字学习实验者依托叶圣陶的“儿童种子观”教育思想,在活动中发现、支持和保护儿童的识字学习。本文主要阐述教师童化自己教识字,学生主动分享学识字,家长积极互动助识字,使识字课堂活动自由和开放。

【关键词】“种子观”   学文化 识字

一代教育大师叶圣陶老先生曾把小学生比作植物,把小学教师比作“种植家”,他指出,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就早已具备了。但为什么有些种子却不能发芽,或者发了芽也长不好呢?这恐怕有两种可能,一是遗传有问题或环境不适宜,二是“种植家”扼杀了植物生长的可能性。先生这一终身倡导大力弘扬的教育思想,被誉为“儿童种子观”,它给笔者颇多启迪。这一隐喻正如当前儿童识字现状:传统识字教学单一乏味,多数情况下已无法唤醒学生内心的识字欲望。传统教学方法使有些刚入学的小学生,还没来得及和汉字来个亲密接触,就过早地产生了厌倦识字的心理。汉字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积淀,中国人历来把识字过程叫“学文化”,倘若初入学堂都不肯“学文化”了,这算不算是个不可小觑的教育问题呢?追寻“儿童种子观”理念为基础的研究取向,笔者进行了儿童识字的研究活动。

一、一组数据的启示

1.学生识字调查

笔者向全校参加儿童识字研究活动近两年的二年级小学生的家长随机发放了111份识字情况调查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09份,调查结果见下表。

2.调查研究结果

从这次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两年的识字实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第一、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从调查的第一项结果看,第一学段结束时,针对此学段识字目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有106名学生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喜欢上识字活动课,占调查人数的97.25%;有104名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平时是能主动学习汉字的,占调查人数的95.4%,这部分学生在坚持参加了识字活动后已顺利达标。

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茁壮成长。

二、教师“童化”,依托“种子观”引导“学文化”

两年的识字研究活动并不排斥传统识字方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识字课堂的教师,此时已明确自己的“种植家”责任。为了做到积极地发现、支持和保护像种子一样的学生投入识字学习,并为其及时改良不适宜的遗传性和环境,教师从“童化”自己做起。他们深入学生生活,主张识字是一种“开放资源、开放空间、开放评价”的课程,应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支持学习,从识字主体学生出发,在学生熟知的生活背景中“学文化”,识字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让学生自主开发,“童化”的教师正给予这些“有生机的种子”适宜他们更好地萌发的培育和护理。

1.入情入境,是支持学习

例如,在教学《糖果屋》一课时,教师是糖果屋老板,学生是光临糖果屋的顾客;在教学《我最喜欢的食物》一课时,教师是美食家,学生是导购员……这时的教师堪比《神奇校车》里的弗瑞丝老师,带着学生走上识字之旅,认识新汉字,学习新知识。“种子观”下,教师只有变成孩子样的“小大人”,才能将识字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学生真实学习汉字时的那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2.倾听童声,是支持学习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指出:“在儿童中培育相互倾听关系的第一要件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心声,相互倾听是相互学习的基础。”细细揣摩和体味“种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并作出积极的回应,让教学走向自然的“我—你”对话关系,有助于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促进识字活动的有效开展。

3.顺势而导,是支持学习

学生识字,想学才教。尤其在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是学生正式接触汉字和识写学习的发端,培养学生识字、写字习惯,学习汉字的兴趣非常关键,这是培养学生和汉字“感情”的关键期,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在《旅游路上吃美食》的识字课上,学生对“biáng biáng面”非常感兴趣,这就引出来一个字典未录、字库里也没有的字:

品尝过这道在陕西老少皆知的小吃的学生有的认识这个字,有的“走过、路过、已经错过”。“种植家”在这节课上可以有意识地放慢脚步,“童化”自己,也成了不识字的那一颗“种子”。念念记字诀“一点戳上天,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言官朝上走……”数一数组成件“穴、言、丝、长、马、心、月、戈、走之”,讀一读同伴剪贴本上的介绍词“这是一种手工擀制、宽似裤带的面条……”一个字—— 一串字——九个字—— 一串字,“种子”乐意这样让“种植家”教识字。

三、学生分享,依托“种子观”开始“学文化”

做到“教师似儿童”,也就距离熟练把握“儿童似种子”的特性不远了。让学生主动分享识字的过程,进而逐渐达到新课标对第一学段学生要求达到的“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有指导:“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语文新课标也特别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资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种子”识字走入生活,也就找到了适宜的环境,具备了生长的可能性。他们分享生活识字体验,认读有了更大的乐趣。低年级学生的有效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记忆能力都低于中高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水平处于直觉或形象阶段,这些“种子”学习时更容易接受生活中的直观经验。

1.校内识字

校园,一个识字资源取之不尽的乐园。《春在校園》课前,学生围绕识字主题“寻觅校园字宝宝”自发分成九个研究小组,一场关于十二景的识字系列活动闪亮登场了。课堂上,学生手捧自制汉字剪贴本交流。人物出场形式不限,上台讲述内容各异,唯一相同的就是畅谈识字发现,学生个个都主动分享发现之旅中的收获。他们有的带领全班学习,有的汇报小组学习成果,有的展示个人研究所得,好不热闹。一个小组围绕“大力神杯”这处景点展开联想,足球起源、“蹴鞠”的读音、大力神杯的来历、喜欢的足球明星、《足球小将》使用的足球术语……移步换景至此再也移不动步了,学汉字不正是“学文化”吗?

2.校外识字

造字原则上由表形到表意,从形体上看从图形到笔画,从象形到象征,从直观到抽象,汉字原本就来源于生活。林西莉的《汉字王国》一书,学生们爱不释手。“种子”在校园生活外主动学文化。“羴”字在羊年成了高频字,一个学生与“羴”字合影,一有机会就向来班级参观的老师和同学讲一通关于“羴”字的字理,仿佛已经成了小小字理家!有的学生拿起彩笔,不会写这个刚认识的字就画字,殊不知,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曾大加赞赏这一学习方法,在读一读、画一画中竟如此接近古人的象形造字法,拉近了千百年来古人和我们的情感与思想。

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识字情境,“种子”生长活力得到了悉心呵护。长此以往,“把玩”过这些汉字的学生,应该绝不仅仅只是识字、阅读和习作了。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种子”已经开始懵懂地探索起一种名叫“汉字”的文化来。

四、家长互动,依托“种子观”助力“学文化”

期待破土而出的“种子”离不开适宜的空气、水分和土壤,构建家校共同体,家庭环境的濡染更便于“学文化”。当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文化程度,熟悉自家不同“种子”的家长参与到助学文化中来,“种子的出芽率”是会上升的,学生识字兴趣更浓、表现欲更强、思维更活跃。从历年的家长问卷中不难看到,家长们的积极参与能让“种植家”及时了解来自“种子”的识字讯息,掌握个体差异,以便根据实际识字状态调控教学。“种子”手中的“亲子剪贴本”很抢眼,家长参与其中,因为一、二年级学生找寻汉字内容、剪贴形式、布局排版还需助力。在实验过程中,家长总结的识字心得,读来有共鸣之声,更好地促使“种子”学文化。有家长如是说:

(1)我教孩子识字不仅仅在家中阅读,生活中处处都有孩子识字的情景和教材。

(2)我们小区门口有个苏果超市,所以我经常带轩轩到超市,让他在这种真实的情境和环境中认识各种蔬菜和水果,现成的识字资源不用可惜。

(3)利用广告和商品包装学识字。带轩轩出门,见到广告就读;买任何东西先让他自己看包装,广告、包装标识都设计巧妙且色彩鲜艳,很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到轩轩上小学前,他已经能认识近千个汉字了。

……

自由开放的识字课堂是“种植家”向往的育种沃土,是“种子”自由呼吸的无霾空气。在“种子观”里“学文化”,会让儿童汉字研究活动跳出怪框框,让汉字文化以“种子”喜爱的姿态生长……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赵菊美.立足汉语言特点的人文性解读 [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5).

猜你喜欢

识字
识字乐园
识字儿歌
识字乐园
如此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