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促进语言表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020-06-23刘影
刘影
核心素养是当代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数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有序、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是“思维”的体操。众所周知,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于感知的界限。人们只有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去概括所得的感性材料,才能进行抽象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笔者从促进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抓起。
加强引领,学会运用数学语言表达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需要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往往从模仿别人讲话开始,尤其刚入学阶段,学生学前极少接触简明规范的数学语言,这时教师的语言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示范着说,学生通过模仿而接收这些信息,进行内化,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阶段,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此时学生模仿能力又非常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数学语言必须做到简明、准确、规范,这样才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一年级初步学习加法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合起来、拿來、增加、又多了、一共等词明确的表述出加法的意义。二年级学习倍的认识时,引导学生表述清楚谁是谁的几倍。当然,课堂中除了教师的有效示范,教师也可以请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来做示范。教师的示范,同学们的示范,使得同学们学有榜样,逐渐学会了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来表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数学语言得到了初步发展。
加强阅读,精于数学语言表达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语言具有抽象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基于此,数学语言的表述必须准确。而语言表述准确的前提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阅读精确。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数学课本开始。尤其是一些概念类的教学,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得到结论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书中的概念表达和同学们的概念表达之间的异同,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会逐渐在这种比较中抓住关键词语感受到数学语言的简洁、精确,从而内化知识,提高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在学生日常的习题中下足功夫。有些数学题目只有略微之差,表达的意思和解题的方法却截然不同。而这个时刻就是考验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刻,学生究竟能不能咬文嚼字,准确理解题意进而正确解答全靠学生的阅读功底及思维能力。
创设环境,乐于数学语言表达
创设良好的发言环境,首先要营造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发言的情境。一个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发言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有按捺不住的发言冲动。其次创设良好的发言环境,要营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注意和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细节,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感受,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一个班内由于学生能力水平差异大,为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发言要求。备课时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发言内容,发言要求具体明确。开始可以只要求学生肯说、能说,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最后要求学生能用已学过的数学语言较准确的表达,有创见地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能吝啬表扬,对表达吃力的学生更要注意适当鼓励,加强指导,循循善诱,让学生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的参与过程中都能有所体验,有所收获,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热情就会日益高涨!
关注图形,创新数学语言表达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东西比几何图形更容易映入脑海的了,因此用这种方法来表达事物是十分有益的。用图把问题的条件和数量关系等表示出来,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明确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在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的同时,教师还要抓住适当的时机发展学生的数学图形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图形语言的表达是多角度多方面的,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不同自愿选择,灵活运用。如在低年级可以引导学生学画实物图、线段图;中年级引导学生画面积图、韦恩图;高年级指导学生画立体图、示意图。
图形语言是数学的重要思维工具之一,学生依据要解决的问题画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不仅会画图还能准确有条理的把图意讲出来。学生表达自己思路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中教师准确严谨的语言示范,持之以恒的阅读指导和谐良好的发言环境,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的图形语言表达,会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日益提高,活跃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