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教育校本实践研究
2020-06-23朱祥勇
朱祥勇
融创教育研究的缘由
国家政策倡导五育并举、整体育人,契合教育融创理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此外,《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大部署,明确强调要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路线都制定出了很多规定和详细路线图。这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迈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新阶段,需要整体育人、价值育人、文化育人。
学生成长倡导综合素养发展,需要构建教育融创形态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抓手和载体,精准回答了“树什么样的德,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如何搭建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校日常教学之间的桥梁,让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再是“空中楼阁”呢?这就需要借助课程这一载体和课堂这一主阵地,切实改变现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统整的问题,对课程进行整合、对课堂进行融创,这是教育融创的必然选择。
学校发展倡导多元文化取向,困境突围需要实施融创办学 以往很多学校通常会比较孤立、片面、零碎地培养学生,以智育为主,功利化地对待中考和高考,过分强调和关注学生的考分,将学生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待教育部开始提倡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由于学校不知道应该怎样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对“五育”中的每一项所占的比重拿捏不准,因此就干脆将每一项内容进行“简单拼盘”,只是看起来德智体美劳都有,似乎是五育并举了。由此可见,在学校的实践中,对如何让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目标真正落地、落细、落实还需要进行认真地研究。
融创教育的内涵
融创教育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事物是发展更新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首先,融创教育关注学校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单一学科各单元内容之间的联系,课堂中教与学的联系,学校各职能部门的联系,学校治理与学校发展的联系等。其次,融创教育站在世界教育发展的新高度,主张基础教育课程的融合,教与学的方式应课程改革的潮流而变革,学校治理方面要进行资源重组,优化配置与利用,实现功能更优,效率更佳。再次,融创教育强调在传承传统教育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路径,实现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融创教育的内涵 首先,融创教育是中西方优质文化的相融,是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照搬,而是做到创造化的化用,创新化的发展。其次,融创教育是与儿童的生命特性和需求相连的教育,它从儿童出发,遵循生命成长的特性与需求,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的成长规律,既有和融的灵魂,又有创生的活力。再次,学校教育在和生活融通的过程中才会找到儿童生长和创造的源泉,而融创教育是与实践体验相连的教育,生命正是在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中赢得创造的源泉。最后,融创教育是与社会相连的教育,它使学校教育跳出孤岛,破除围墙,让家校、社企、社会资源融合优化,从而促进和实践教育的一体化、生态化发展。
对融创教育的基本认识 融创教育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的校本实践探索;融创教育关注了人的全面发展,回应了新时代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创教育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五育并举的一种育人实践路径,也是一种育人理念,一种育人方式;融创教育的特质包括开放性、整体性、综合性、生成性、可操作性、实效性。
融创教育的校本实践
融创教育的文化顶层设计(如图1)
笔者所在的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新华学校提出了融创教育的办学主张,并构建了极具有融合性又具有创生力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实现生命的完整成长,实现双创力的奠基。学校积极探索融创教育的实践路径,从课程建构、学校治理、教与学的变革等角度探索融创校本实践,学校融创教育的整体系统规划体现以融创为关键词的主题文化。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结合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将学校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载体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有机统一和融合创新,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融创教育的课程体系(如图2)
融创教育的八大策略 一是资源整合策略。整合与优化资源,实现文本与生活,教师与学生,学校与社区、家庭等的优质资源融通,让课堂成为生态化、一体化的多元开放空间。二是问题驱动策略。纵览中外教育史,无论是孔子的启发式教学还是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无论是卢梭等人强调的发现教学还是杜威等人主张的“从做中学”,都毫无例外地依靠一个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教学工具——问题。解读时代新要求,一个民族的创新变革能力,说到底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实现,因此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入问题要素。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无疑时导向有疑,有疑时倒入无疑的过程,没有问题的课堂仅仅是演绎推理的教学。问题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是学生心灵的触发器,正是问题激发着学生心灵的不断完善和建构。三是动力内生策略。什么东西能够使我们的精神就像我们的身体细胞一样不断地新陈代谢、维持自我更新的动力,那就是兴趣。兴趣是儿童天性里神圣而又脆弱的幼苗,它尤其珍贵,又容易丧失。保持兴趣的源泉,才能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和共鸣感,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铸就有生命的课堂。因此,要呵护好奇,催生發现;唤醒情感,触及心灵。我们的课堂要看见真实,也看见真诚;遇见理性,也遇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让课堂成为知识与灵性的交织,情感与思想的交汇,在课堂与心灵相遇的地方,亮着心灵晤对的文化灯光。四是自主建构策略。学习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分到合的持续建构过程。深度教学的终极目的则是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和自我的意义。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实现学科本质、心灵世界和自我意义的完整建构。基于此,在自主建构中我们更加重视反思批判这一核心环节。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及困惑,着重引导他们进行至少三个方面的反思:反思学习的精神状态、反思课堂知识获得的方式方法、反思课堂能力的达成状态及其达成的原因。同时,我们还致力于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学生状态、教学效果、教学思想与策略的反思评价。五是差异发展策略。在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每一个孩子都不一样,尊重每一个孩子,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兼顾全体和个体,推动全体的充分可持续发展。六是文化渗透策略。文化无处不在,无论哪门学科,无疑都传递着浓浓的文化底蕴。教师要具备文化底蕴,然后挖掘教材的文化,并潜移默化地教与学生。首先,各学科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时代和民族倡导、尊崇的主流价值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其次,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高度,谨慎选择适合学生消化、吸收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再次,在教学中增加对传统文化的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使学生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德和民族精神。七是知情融合策略。课堂是认知与情感交织共生的世界,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理性基础,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具有动力、强化和调节作用,情感和认知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八是信息技术融合策略。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在学校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和信息资源,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素养的提升,主要措施包括营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新型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实施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途径和方法包括:一是深刻认识课堂教学结构变革的具体内容;二是实施能有效变革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教学模式”;三是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以作为学生的认知探究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体验与内化工具。
融创教育的课堂形态 在推进课堂融创时,我校以目标融通为指向,以学科素养为核心,采取自主、整合、创生的方式,形成了教师和学生融合创生的课堂形态。融创课堂整合各种资源,运用各类信息,从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目标、教学活力、德育学科、课程课堂五方面进行融创,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是教育内容的融创。融创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为核心,伴随着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以教材再创造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融创就是对教学进行改造,选择适应学生学习需要的融创内容,将时代元素融入,将学生生活实践元素融合,着力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二是教学方式的融创。每一堂课都需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与学方式。但这种方式不是漫无边际的,要遵循教育学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教学方式,并融入和创造其他教学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同时展开几种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以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同时融合其他教学方式。三是教学活力的融创。融创课堂是充满活力的课堂。这种活力首先表现在课堂教学的环境具有开放性、生态性,因为只有开放、生态的环境,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其次,是课堂教学方式强调自主性、多样性,具有个性化的撬动力。此外, 随着各种教学资源的融通再创、课程资源的不断涌流,学生的学习生成也在不断创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课堂活力形态,并激发生长着新的活力。四是教学目标的融创。融创课堂奠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自主夯实学习素养,着力提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持续高质高效的学习力,日益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精神,基于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学习效能的学习素养,能培养学生的整体视野、长远视野和学习关键能力的视野培养。这样的学力课堂就是融创性课堂。五是德育学科的融创。我校的德育教育深植于每个学科土壤,并绽放出融通之花。每一个学科都承载着德育教学的任务,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审美力、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学科素养以本学科知识素养为核心,同时贯穿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属性。基于此,融创课堂成为了实现形断意连的卓越课堂,既保持了各种课程的独特性,又开发了各种课程的共通性,实现育人本性上的共通,最终实现学生情感素质、审美素质、人格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六是课程课堂的融创。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体化推进的,毕竟课程的整合、再造、创生必须基于学生学习的需要,才能够落地课堂,从而转化为教育行为。基于课堂真实发生的需要,着力实现学生的真实学习,太单调、浅薄、陈旧的知识自然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融创课堂以提高课堂效能为立足点,着力提升学科思维力:独立性思维,表达个体主张;批判思维,历练反思本领;创新思维,着力能力培养。
学校治理结构 融创教育关照下的学校文化设计和制度设计,离不开学校治理这样一个话题。我校以全面参与的融创学校建设为目标,立体建构起互融互通的“二级六会”现代学校治理体系:代表大会、学校党支部、校务委员会、学校委员会为第一级;代表大会又分为教代会和少代会,校务委员会又分为学术委员会和咨询委员会。这样,以章程制定与实践为核心,建立一套依法办学、自主管理的制度体系,构建起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治理结构,着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探索,实现了学校所代表的教育专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多元权利和学校内部的民主权利、行政权利、学术权利以及家长权利、学生权利的充分有效参与。
融创教育校本实践的意义
新华学校的教职工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教师和干部年轻有為,成长迅速。同时,学校以“活力型”管理为主,实施扁平化管理,形成了分层负责、分级主管的质量监控体系,每位行政人员对特定的事务负责,以工匠精神干好每件事情,为学校解决难题,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家长培养优秀的子女,为社会培卓越的人才。
一位去年刚入职的教师说:“如今回想当初选择进入新华学校任教是多么庆幸的一件事。因为当初的正确选择,我在今天得到了这么多人的帮助,深刻体会到了强烈的教师职业成就感。”我校始终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培养教师,相信每位教师都是优秀的教师。同时,我们坚信要找到一条适应学生发展的道路,激活才教师是根本,因此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及时对教师的每个动作作出反馈,及时点评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一位学生家长说:“不是我们不支持学校的工作,我们这些外来打工家庭的收入很低,我们父母的工作都是24小时两班倒,根本没时间管孩子的学习。一家人挤10平方米的厂房居住,根本没想过孩子读高中的问题,本就打算在孩子读完初中后立即安排打工。没想到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现在只要学校有需要,就算扣工资我们也得到,是新华学校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意义。”其实,类似这样的学生家长并不在少数。由于我校学生的起点比较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我们期望孩子们知道的少一点,家长付出少一点,学校付出多一点、教师付出多一点,促使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坐标。我们深知:学校、教师的大教育情怀就是对学生的默默期望和付出,因此我们以学生快乐自信、实现幸福为目标,致力于促进孩子找到自信。
(作者单位: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新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