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创造性教育实践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2020-06-23宋文宇
宋文宇
学前期幼儿的思路开阔,没有形成定势,思维积极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创造倾向。为保护和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表达与创造的空间。通过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宽容对待幼儿,鼓励幼儿大胆探索,挖掘其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为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埋下大胆想象、勇于探究的种子。
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引发新奇想象
幼儿对科学的体验是以感知、操作为基础的,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来引发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要允许幼儿自由的想象,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再引导他们努力将其表达出来。如在科学游戏区,为幼儿提供“声、光、电、磁”等可操作和探索的玩具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感受身边事物所具有的特性,鼓励他们大胆试验,积累科学知识。总之,教师应当而且必须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奇思异想,鼓励他们的创造倾向。
宽容对待幼儿,引导开展探索活動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并希望对此开展探索活动,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发现问题,进而探究实践。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始接触和认识外界的一切,对于周遭的事物喜欢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偶尔也会通过摔一下的方法来看看它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同时,因为手脑的配合还不是很协调,幼儿还是个“笨拙”的探索者,很难控制物品或完成某件事情。对此,教师首先要理解幼儿的这些表现,而后给予正确引导,在认知冲突中促进他们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地严厉指责、批评幼儿,则会导致他们远离玩具、书本、活动区,从而扼杀他们的探索欲望。
适宜支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体验
幼儿只有通过自身多方面的感觉才能发现问题,从而产生兴趣和创造的愿望。基于此,教师只有让幼儿尽可能多地亲身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变化,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幼儿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常常带有某种程度的冒险性,他们对想做或者要做事情的结果可能是毫无把握的。此时,教师要用“试试看”“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语言激励他们,让他们大胆、自由地探索。对幼儿来说,发现就是创造,每一次的观察和体验都能令他们激动不已。对于那些不愿交流或不会主动请求帮助的个体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他们的朋友,多关心他们,寻找他们喜欢的话题,试着打开他们的心扉;与家长共同合作;多给孩子创造表达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样,都要给孩子以鼓励和肯定,让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其表现的欲望,让每个孩子的心田都溢满自信。
欣赏每一个幼儿,挖掘内在潜能
幼儿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逐渐适应环境并展现潜能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幼儿的特点,关注其能力的发展倾向,不断促使他们创造潜能的发挥。
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孩子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要面向全体,要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幼儿都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会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生长的力量。
以发现的目光欣赏孩子 每个孩子的性格各不相同,要使其潜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就要以发现“美”的目光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
以宽广的胸襟欣赏孩子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教师要一直用欣赏的目光去注视每一个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要宽容孩子的过错,允许孩子尝试错误,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在让他们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同时,培养其探索兴趣,增强自信心,更大程度地激发其内在潜能。
鼓励幼儿大胆质疑,发展创造性思维
幼儿总会萌发一些不合逻辑的想法,他们惯于当众诉说新体验,倾吐新思想,展示新观点,这也是他们强烈表现欲的体现。幼儿提出或回答的问题往往是千奇百怪的,而创造性思维的突出特点就在于非逻辑独特性,教师要鼓励、表扬进而要求幼儿问答,激活和发展幼儿的这种非逻辑独特思维,不要斥责幼儿,更不能要求幼儿按惯常思维进行照本宣科地提出或回答问题。因为思维定势和习惯是创新的最大障碍,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断送孩子的创造欲望,教师的禁止实际上是对创造性思维的打击。
给予及时介入,帮助幼儿自主探究
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时,教师要始终关注幼儿的学习,但并不是从头至尾主导着师幼的互动。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应静静地观察和倾听孩子的需要,调动并支持孩子的兴趣;在孩子主动发起互动后,活动就进入了高潮,但教师不能大张旗鼓地介入,而是要将自己悄悄地变成一个被动者,成为幼儿的助手;在幼儿进入自主活动的状态,自信地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独立探索表达的时候,教师仍然要时刻注视孩子的表现,他们的需要决定着教师的行为。
总之,幼儿的创新思维、创造性品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只要每个教师都能用一颗真诚的心善待幼儿,在教育中积极创设肯定、激励、自主、宽松的氛围,就能唤起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使幼儿的创造性得到彻底地发挥。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新城嘉园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