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数学三单”
2020-06-23夏建萍
夏建萍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可见,传统的单一、说教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前教学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校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帮助下, 北京市通州区南关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以设计和使用数学三单(预学、自学、延学)为抓手的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试图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能,实现以学定教,以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三单”的概念介绍
所谓“数学三单”,第一单为课前预学单,内容包括对旧知识的回顾,自学并尝试运用新知识,写出对旧知识的发现和运用感受、提出关于新知识的疑问;主要目的是渗透知识迁移,类比迁移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数学文本的习惯和自学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课前预学单”有利于教师做好学情调研,以便课上以学定教,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
第二单为课堂自学单,内容包括“自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以教材例题为主的自学合作研讨,设计有层次、由易到难的练习题(如基本题型的“练一练”和变式题型的“试一试”),“我的收获”主要写出对知识规律方法的发现,也可以写出情感收获、知识的思维导图式的整理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意识,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方法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达到对新知识的巩固、运用,让每个学生在每节课都有不同的获得感。
第三单为课后延学单,内容包括多种题型的课后练习题。“我的拓展”可以写将所学知识应用在生活中的小故事,也可以是有关数学文化故事的链接。目的是帮助学生检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再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经验回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了解数学的历史,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达到与其他学科整合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目的。
“数学三单”的实际应用
深化三单设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养成 数学三单的推出,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可供操作的载体和平台。它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前反馈,课堂探究、课堂反馈,课后检测与反馈糅合在一份材料上,便于学生把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机整合,环环紧扣,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此外,数学三单还体现了学生“思考权”的回归。学生通过对数学三单的自学过程,实现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开展差异教学,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每个学生的基础和禀赋是不同的,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首先,由教导处组织数学教师设计数学三单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基本流程,每课的数学三单根据不同的课型框架和基本流程进行设计,提倡教师加入自己的个性化特色,以适应教师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班级。其次,数学三单的设计还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探究题和不同的检测练习,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展开不同的学习。课后练习也分基本、提高、深化三大类:基本题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全部掌握;提高题大部分学生做,只有个别学生不做;深化题部分学生选作,三类题的题量分别控制在85%、10%、5%的比例,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持续发展。这样的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在不同的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现自己的才能,最终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都有成就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开展小组合作,在同伴互助中共同成长 数学三单的使用会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保证和空间保证。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将20~2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小组研讨、合作学习,作为课堂评课的一个重要指标。合作学习的分组,把不同气质、能力、特长和学习水平的学生组合在一起,4~6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在互助学习中都承担相应的职责,共同合力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们通过有效的组内沟通、充分展示和反复体验,在相互影响、相互合作中实现共同提高,达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良好效果。
总之,数学三单在数学学科中的使用,真正做到了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能力发展起来,逐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同时促进了教师备课、上课、反思等能力的提升。但数学三单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科学化、系列化,数学三单的使用应更加关注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合作、教会学生表达、教会学生倾听。在实施这种教学方式时,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多观察,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控,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这样数学三单的使用才能更有效。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區南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