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爷爷为孙子手工制作“限量版”玩具
2020-06-23媛媛
媛媛
2019年年底,一位人称“阿木爷爷”的老大爷在网上火了:拿一块整木,经过一番锯、刨、磨、钻、凿、抠、上漆、打蜡……不用任何铁钉和胶水,他就能复原一个传说中巧夺天工的“鲁班凳”……他做各种精巧玩具的视频最多的有1200多万点击量,500多万人关注,网友称他为“活鲁班”。
这位“阿木爷爷”真名叫王德文, 1957年出生于山东聊城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的二伯是当地的木匠。王德文9岁那年父亲病逝,二伯就把他带在身边,说:“跟我学木匠,一辈子有饭吃。”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德文的木工活儿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我20岁的时候,就有人主动找上门请我做木工;30来岁时,只要提到木匠,当地人首先就会想到我。”
王德文的儿子王保成读大学时,与来自广西的黄春美相恋。毕业后,两人到桂林从事动画影视工作,结婚后很快就生了个男孩。黄春美提出回老家梧州市蒙山县陈塘镇从事当地传统土特产的经营,于是一家三口在陈塘镇定居下来。小两口既有文化又吃苦耐劳,很快就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夫妻俩也越来越忙。王保成跟父母商量后,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回到山东,把王德文接到了广西,帮自己照顾孩子。
王保成的儿子乳名叫小宝,长得非常可爱。小镇不大,王德文带着孙子,半天能走两个来回。孙子看到什么都想要,但买到手玩不了多久,就会丢到一边。
一天吃晚饭时,黄春美忽然说:“小宝这样可不太好。这不仅是浪费的问题,我担心他养成不把东西当回事和做事不专心的坏习惯。爸,您不是会木匠手艺吗,为什么不带着小宝自己动手做玩具?这对他也是一种培养。”
王德文正闲得手痒,听了这话不由得眼前一亮,决定试试。
王德文找来一根竹子,只花了不到半小时,一只拨浪鼓就送到了孙子的手中。小宝不仅玩得特别开心,还知道了拨浪鼓是怎么做的。
“儿子家的屋后有一条小溪,小溪边都是当地特有的那种青皮大茅竹。有一天小宝在电视上看到小船,就要我也给他做一条。”王德文利用茅竹的天然竹节,半边做船身,另外半边做乌篷,船的一边还有一支桨,一个用竹子雕刻成的老头正在用桨划船。王德文让孙子用一根线绳把小船牵在手里,放进小溪里漂,祖孙俩玩得特别开心。
玩着玩着,孙子又不开心了:“爷爷,电视上的小船会自己划水,你做的船怎么什么都不会呢?”
这可给王德文出了个难题:他只会做玩具模型,会动的玩具他还真没做过。但孙子的要求就是最大的动力,他做起了实验:重新做了一条大一点的小船后,他将几个被孙子丢弃的玩具中的小电机、螺旋桨、舵和遥控器装了上去。装上电池,打开遥控器,小船真的行驶起来。但一开始小电机与螺旋桨是连在一起的,小电机转速很高,小船速度太快,孙子根本掌控不了。王德文又想了个办法:把小电机与螺旋桨分开,两者间用儿媳扎头发用的橡皮筋传动,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小宝喜欢看动画片《小猪佩奇》。王德文给他买过一个长毛绒的小猪佩奇玩具,但小宝很快就没了兴趣:“它怎么不会动?”于是,王德文决定给孙子做一个会动的小猪佩奇。
王德文不懂画图纸,但他会打腹稿。仔细琢磨后,他找来一块薄木板,用圆规画上几个圆圈,锯出不同大小的圆木片,然后在砂纸上来回打磨。打磨光滑后,将它们拼在一起,佩奇的外形就基本形成了,再给它装上两条弧形的腿。整个过程中没有用到一根铁钉,也没有任何电动装置,但这个佩奇不仅可以变换出好几种形状,还可以在任何一个稍有点坡度的平面上“行走”。
跟爷爷一起做玩具的小宝感到特别神奇,玩得不亦乐乎,连睡觉都要把这个佩奇抱在怀里。王德文受到极大鼓舞,又先后给孙子做了简易学步车、竹蜻蜓、手摇泡泡机、会行走的木头机器人、会跳的木袋鼠、会打架的竹节人、将军案、汉诺塔、鲁班锁……这些玩具在还不太懂事的孙子与少言寡语的爷爷间传递着温暖的情感。
有一天闲着无事,王保成将父亲制作玩具的过程拍成短视频发到了网上,没想到当天晚上围观者就超过了2万人,一周后居然超过了40万人。此后,王保成没事就拍父亲制作新玩具的视频发到网上。发布了七八个视频后,王德文的粉丝就超过了100万。大家都期待着他的更新,于是王德文一鼓作气给孙子做了70多个木玩具。这些玩具没有一个用到铁钉和胶水,尽显榫卯工艺之美,让他的粉丝很快激增到300多万。
有了那么多粉丝后,王德文也有了压力,他不得不考虑下一次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相传2600年前,鲁班发明了一种物件:打开是个小板凳,合拢后可以当作枕头,闲时还可以用它拼成各种玩具。这种凳子被称为“鲁班凳”,俗称“瞎掰凳”。鲁班凳的制作方法复杂,又少有精细的图纸记录,加之年代久远,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能不能想办法让鲁班凳‘复活呢?”
王德文年轻时曾见过鲁班凳的残件并做过修复。“我在荣城山里的一户人家做木匠活时,见到几根捆在一起的紫檀木头,当地人说是鲁班凳的残件。征得主人同意后,我没事就琢磨它。”王德文决定根据自己的记忆,复原鲁班凳。
王德文先用纸盒做了个鲁班凳的模型,然后在几块普通的木头上反复做了20多次试验。“一切都回到了我当年刚學木工的时候,连钻孔的工具都要求用最传统的手拉钻。因为鲁班凳太过精巧,我还不得不亲手制作一些市场上买不到的工具。比如我曾磨过一根锯片,其中最细的地方只有0.3毫米,稍一用力就能拉断。”
一切准备就绪后,王德文开始动手制作鲁班凳,儿子拍摄,孙子给他当“助手”。总共花了4天时间,王德文仅凭一套中国传统木匠工具,就将一块平平无奇的大木块“变”成了一张开合自如的鲁班凳。
王德文还制作过一个世博会中国馆的小模型。这个模型将榫卯结构发挥到了极致:42根榫卯棱、27道锁、4根榫卯柱、1个榫卯基……每个小零件层层相扣。榫卯结构考验的是木匠的精准度,只要任何一个小零件差了一厘一毫,整件作品就会功亏一篑。王德文用了整整一个星期研究构造、量尺寸、造零件,终于完成了这个作品。
如今,王德文已经先后制作了近百个精巧的玩具,光是鲁班凳就已经更新了7代,其中第7代鲁班凳的制作视频累计点击量超过了1200万。王德文说:“我真的不是什么大师,就是一个带着小孙子玩的普通老木匠。当然,如果能通过这种办法把我们民间老木匠的传统手艺传下去,就更好了。”
(摘自《家庭》2020年第5期,水云间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