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一业带百业”,成民族复兴新动力
2020-06-23
当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蔓延的时候,一些国家释放了数额巨大的救市资金,中国政府却没有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而是将“新基建”作为投资的重点方向。
首先,我们得清晰的认识到,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了深刻的挑战,但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根本趋势。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而新基建又作为投资的“晴雨表”,自然而言新基建也成当前关注的焦点。
新基建将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列入其中,采取了系统性的建设方法,互相支撐,互为动力。不难看出,新基建不仅是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也在通过新兴信息通信技术激发出更多需求,为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过硬的技术支持。
另外,新基建也并非是应急之策。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府就已明确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定位。以5G建设为例,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推动5G商用驶入快速路。截至目前,全国建设开通5G基站数超过15万个。如今整个信息化的改进进入转折期,进而需要大型基建项目为未来的经济转型奠定基础,带动5G的大规模应用。
综合起来看见,这次在新基建上发力,应该是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因为中国要进行产业升级、必须打好信息社会的底座,新基建属于社会发展的必然;二是因为疫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我们也看到了新经济在这次防疫过程中的耐冲击力和活力,但也发现了很多信息技术尚不成熟和欠发展的部分,需要通过新基建尽快加以赋能。
与传统的铁公鸡不同,这次的新基建更加着眼未来,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根基。如果说,上一次的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是让中国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建设,是补足短板,这次的新基建是要通过这些年积累的技术和应用成果进行系统性的国家建设, 是要坚定的领先世界进入数字经济时代。
新基建具有极强的社会进步带动作用
整个新基建都是在通过数字技术的升级和系统性的建设来继续提高整个社会运行的效率,提高数字经济的可利用程度,最终是带动社会生活与工作进入到高度智能化的阶段。
新基建带动的产业将非常广泛,正如5G改变社会,涉及到个人生活、企业办公、工业制造以及政务等等方面。从目前来看,受疫情突发事件的推动,短期会促进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政务信息化、零售物流改造升级等等快速发展,也会带动数据中心开发建设、存储设备的大量部署、相关软件的研发升级,中期将在工业制造领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比如设备制造、轻工纺织、电子器材、家电汽车,也会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从远期看,大多数线下与线上将通过数字化进行融合。
在这次战疫过程中,5G完成了火神山等慢直播,也支持了远程会诊,云计算公司积极扩容,带动了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等应用,支撑了全民隔离状态下的社会生活。另外,人工智能机器人为隔离病房递送物品、达摩院的AI在国内百家定点医院和金银潭医院等实现了智能辅助诊疗、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结合帮助病毒研究,这些都成为了科技战疫的亮点,也为新基建的发展带来了令人期待的场景。
总之,我们在修路的时候无法完全想到所有的未来应用场景,但应该充满信心,失败的部分肯定不如得到的部分多。另外,在疫情中,一些新公司和一些新技术产品经受了检验,也让很多空喊口号的公司暴露了实力,比如,国家第一批人工智能国家队中就有公司并没有展示应有的技术能力,这些都应该在动态中进行调整,而不是为了所谓的平衡让很多公司滥竽充数。国家必须在新基建过程中进行优胜劣汰,即使修正,才能做到物尽其用,避免更多后遗症。
现实中,新基建的大规模投入肯定会短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给很多至今踌躇找不到方向的创业公司以信心,但也要考虑投入产出的平衡,尽量能够做到稳扎稳打,减少可能带来的浪费以及产能过剩。
从现在的情况看,中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方面基本上和世界同步,而且因为互联网应用更为普及、5G建设更快,使这些技术有了更好的落地场景,极有可能最早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从而成为引领新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力量,也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导者。至于产业规模,有各种计算方式,如果只算狭义的范围,也应该在数万亿人民币以上,加上周边产业带动,应该在数十万亿。当然,这并非一年两年可以达到,新技术的基础设施关系未来20-50年发展。
由应用到底层,基础科技领域也是重点
据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伍浩介绍,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如果说5G、物联网、工业互联等等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更加指向应用层面,那么,科技、科教和技术创新这些基础设施就更加偏向基础科技领域。
打个比方,如果5G、工业互联网等等是在为铸剑造高炉,那么,后面这三项基础设施就是为制造高炉培养工匠、寻找原料。中国现在已经有了相当的国力支撑,一方面许可在基础研究领域加大投入,成为众多领域的引领者,为未来百年做根基,另一方面也许可为整个人类做出更大的科技贡献,这三方面的研究都会是“诺贝尔奖”的摇篮。
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能拿得出手的也就FAST、对撞机等等,其他多数都是中小级别,需要升级改造和开创性的建设,科教基建能成为培养高精尖前沿探索技术的摇篮,而产业创新基地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可以看出,我们的新基建覆盖了从最基础的研究到应用型的底座,是具有系统化的基本建设工程,相互配合、互为支撑。科教基地主要是分布在中科院、中科大以及主要的科研院所和学校,或者是与地方共建,比如资源与能源绿色转化技术创新平台、碳化硅纤维及复合材料、量子信息技术、空间激光与高精度时频技术等等。公开见诸报道的,包括医学影像、再生能源、农业技术、电子贸易服务等等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在各地建设,预计未来会兴起一波建设高潮。
新基建的投资相当广泛,各路资本参与很重要
不管是人工智能还是云计算或者区块链,资本都很重要,因为这些产业往往需要旗舰企业参与,也更需要大量的小微创业者从零做起,资金成为最大的困难。有关方面应该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创造新型的风险控制模型,鼓励和支持优质的创业公司融资。
当然,这些领域都不乏概念炒作,甚至是轮换主题,让一些投机者钻了空子,最终对这些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伤害。个人觉得,对这样的新型技术企业,可以适度放宽融资限制,甚至支持上市,但要建立配套的风险机制,让造假者付出高昂代价,发挥市场的调控能力。目前这些产业多数都是资本市场的明星,但最终能真正发展壮大稳定成长的也许是少数,这样的代价也可能是必须付出的,控制风险范围和程度就可以了。
从目前来看,创新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资金应该还是来自政府投入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投入,资金回报期相对较慢,但未来国家应该会鼓励和支持各方资本参与,在重大项目方面,可以定向融资、发行基金或者组建财团进行资本支持,如果能发动民间力量参与到这种重大项目中来,一是可以缓解资金压力,二是可以带来参与感,从而巨大的社会动能和支持力。
在新基建的推进方面,因为主要的参与者都来自央企或者超级国民企业,而且都是经营优势很强的企业,资金充足、技术和人力资源具备,行动力很强,按照现在各方公布的计划,应该说都会“超额完成任务”。比如,在5G建设上,几家运营商都采取了比去年更积极主动的建设方案。
总之,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基建将扮演‘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带动社会变革,也正在成为后疫情时代中国继续前进的推动力,不仅着眼目前,更指向未来,是中华民族走向全面复兴的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