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电动车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2020-06-23王凤

王凤?

摘 要:微型电动车曾占据电动车市场的半壁江山,2015年-2017年年均增速超过50%,但在2018下半年却开启了下降通道,2019年市场占比仅剩25%。微型电动车的市场下滑是否将延续?笔者对微型电动车规模、竞争及产品进行分析,结合PEST四要素得出市场发展趋势。

关键词:微型电动车;三四规则矩阵;PEST

0 前言

自2001年“863”计划启动至今,我国电动车产业的发展已10年有余。[1]微型电动车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狭义上是指工信部目录中的,尺寸最紧凑的电动车。微型电动车的主要特征为:轴距在2.4米以下,车身长度在3.65米以内,座位数有二座和四座两种。

1 市场现状

1.1 微型霸主地位不再

2014年到2019年,我国纯电动车保有量从8万增至310万辆,呈现快速扩张趋势。与传统汽车市场相仿的是,乘用车占据纯电动车的绝大部分市场,占比约为80%。聚焦到各级市场中,微型因门槛较低而发展迅猛。2014-2017年中,微型占比高达69%;2018年一个极端的月份里面,微型占比接近80%;微型占比下滑始于2018年下半年,2019年全年占比仅剩27.2%。2018年6月,微型市场规模开始收缩,2019年销售23.2万辆,同比下降38.5%。2019年度销量过万车型中,微型电动车仅剩5款,与2018年相比大幅缩水。2019年年度销冠也由北汽EC(微型车)变成了北汽EU(紧凑车)。

1.2 寡头市场渐成

利用三四规则矩阵分析模型,可知在微型纯电动领域,领头羊已现。宝骏、奇瑞26.7%,16.9%的市场份额遥遥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这主要得益于产品战略的成功;长城、北汽、江淮等以5%~15%的市场份额领衔参与者梯队;江铃、比亚迪、长安等其他车企则处于生存者梯队,市场份额低于5%。

1.3 典型产品

奇瑞、吉利、北汽等车型多为原微型燃油车电动化而来,集中在车长3.4-3.8米,价格5-8万区间。宝骏、众泰进行了市场下探,新特、北汽LITE等进行了市场升级开拓。

奇瑞eQ1轴距2150km,续航310-410km,售价5.98-7.58万元。奇瑞有赖于QQ在传统市场的优势,电动车布局主要在微型和小型市场,主打共享平台用车,如上海的evcard和北京的gofun平台。

宝骏E100轴距1600km,续航200-250km,售价4.58-5.58万元。宝骏成功有赖于“柳州模式”,一种政企联动的独特推广与应用模式。该模式注重车企与地方政府合作,研发适合本土使用且发挥企业优势的车型,政府从车辆的购买、使用、费用等多环节促进发展[2]。

北汽LITE主打微型车的智能升级,终端售价从8.68万元到10.68万元不等,目标用户为一线或准一线的家庭第二辆车。

2 市场发展分析

2.1 政策因素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电动车标准体系,但针对微型电动车的政策和标准有待完善。与传统车型相比,微型电动车标准的制定涉及众多,包括整车和零部件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质量标准和认证方法等多方面。与其他车型相比,微型电动车的部分厂家是由低速电动车企转型升级而来,因此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更为复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还有一段路要走。

2019年的补贴新政进一步提高门槛,对250km以下的低续航里程车型严厉,微型电动车较同级别燃油车和低速电动车的竞争力继续下降。另外,在补贴逐渐退坡后,微型电动车的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单纯谋求补贴并非长久之道。

2.2 经济因素

在纯电动车发展的起步阶段,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有限,对车的要求更多的是仅限于代步,对价格异常敏感,因此低端车型保持了较大的增量。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达地区人群对生活水平、品质、舒适度等要求有所提升,微型纯电消费者需求升级,市场呈现的向上发展态势或将持续。另一方面,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消费者的日常短途出行需求被低速电动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满足,此类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依旧较高,配置和性能要求较低,部分车企需积极寻变。

2.3 社会因素

進入2020年,纯电动车整体受到疫情冲击,2月批发量同比下降超75%,3-4月市场跌幅收窄,但是促销措施和补贴调整政策的刺激效果仍有待验证。[3]各行业利润下滑、经济发展不确定、消费意愿的降低等因素叠加,或造成产销量继续下滑。微型纯电动市场受到的影响更大,短期内回升没有明显的支撑条件。

2.4 技术因素

针对全球各汽车大国的电动车领域,某研究机构曾指出:中国居于市场和行业层面的第一位;在技术和研发投入层面,中国无法匹配市场,落后明显。[4]现阶段的纯电动未能摆脱“市场强、技术弱”的局面,大部分车型是以原有微型燃油车为基础,进行电动化改造而来,由此带来的安全性、舒适性等问题已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面临淘汰风险。

3 结语

从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影响因素来看,微型纯电动市场短期内回升可能性不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培育,产品存在分化发展的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说,应更加注重需求挖掘、成本控制和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1]高姝.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24):56-57.

[2]王梦迪.柳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广西科技大学,2019.

[3]罗兰贝格.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与挑战[J].汽车与配件,2020(08):48-53.

[4]吕志强.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J].汽车实用技术,2020(09):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