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06-23方雯娟

文理导航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高中语文互联网

方雯娟

【摘要】互联网+下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着眼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内课外的结合,通过夯实语言基础、拓展思维发展、提高审美鉴赏、渗透文化内涵等,使互联网+更好地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培养学科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科素养;互联网+;培养

随着核心素养报告的发布,语文学科也凝练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核心素养,从而更好地深化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因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就成为了落实2017年高中语文新课标精神与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而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新时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这是因为: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随着时代发展而日益密切,离开了互联网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天方夜谭的。另一方面,从学生层面来看,当前高中学生都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成长起来的,只有用好互联网与信息技术,才能契合学情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互联网+下高中语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用、感、知等层面,论述互联网+下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心得与体会。

一、学:着眼互联网+,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语文学科独特的素养,其在语文学习中有着最基础的作用。换言之,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是高中语文最基础的工作。在传统教学中,语言素养的培养就是听、说、读、写等四位一体式的学习活动。但在互联网+下,语言素养的培养就应当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通过互联网+下的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将听、说、读、写扩大到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夯实语言素养,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

以高中语文拓展写作为例,在传统教学中,课文学习结束后往往会有一些拓展写作活动,一般的做法都是让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来完成,从而达到学生积累语言、强化语感、回味课文经典、发展学生个性化语言等目标。但实际上,这种形式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作业要么是基于课文的仿写,要么是基于自我感受的小写作活动,无法达到交流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因为写作活动作为个体感强的原因,教师往往很难给出有针对性的评语。笔者在教学中,着眼互联网+来培养并夯实学生语言素养。如在《荷塘月色》的拓展写作中,就“月色”进行200字左右的描写,并通过录制小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班级微信群。结果可想而知,由于要将个人作品录制到班级群,所以大部分学生都非常用心做好,甚至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斟酌词语,语言素养的培养无形中就得到了夯实。而在作业讲解上,笔者挑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进行开放式点评,很多学生都会结合自己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点评,这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培养。由此可见,在互联网+下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就要学好、用好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手段。

二、用:运用互联网+,拓展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笔者认为,互联网+下学生语文思维发展是最见成效的。一方面,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新的方法、新的见解、新的思考方式等都得到快速传播,只有稍加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高中学生思维就会得到较好的发展与提升。另一方面,受新时代影响,当前学生对新事物的出现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运用到高中语文学习中,就会形成非常有效的效应,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素养。

以《再别康桥》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作者伤离别的情感,引导学生走向“轻轻的”所营造的思维误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制了一段朗诵视频,并在视频中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彰显出诗人的第三次告别剑桥的悲哀与难舍难分。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中,笔者用了三组画面来表现,第一组康河的金柳彩图,第二组传统中国新婚的大喜彩图,第三组新婚后的离别黑白图。学生一看到第三组图片马上就意识到诗中的离情别意,并与前两组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为笔者从色彩心理学分析诗歌埋下了伏笔,又为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直观而有效的思维引导,使互联网+更好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拓展、培养学生思维,为学生现代诗歌的理解与解读提供更多元、多视角的学习,实现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的目标。

三、感:融入互联网+,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在培养学生思维素养的过程中,就会对学生的审美感受产生很强的冲击。如上述《再别康桥》的学习中,很多高中学生都比较熟悉,但受到徐志摩诗歌语言较美、意象轻灵的影响,很多学生之前都认为这首离别诗的别情是淡淡的忧伤。这实际上是审美鉴赏的误读。这种误读表面上看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背景所造成的,本质上却是没有进行精读从而产生审美鉴赏的误区。还是“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句进行分析,通过互联网+所展示的三组画面不难发现,通过将作者与母校剑桥大学的告别和新婚后的夫妻告别联系起来,那么“金柳”华丽意象的背后,就是告别审美的悲伤。两者的联系、互动必然引发学生审美鉴赏的提高,从而走出诗中语言带来的干扰。

当然,这只是互联网+在审美素养培养的较浅层次的运用,因而称之为直观运用。而从深层次运用来看,就要把语文课文的审美鉴赏与互联网+融二为一,从而使学生在阅读或朗诵过程中,心有戚戚沉浸到文本中產生共鸣。在《雨巷》的教学中,笔者就通过配乐、朗诵、影视等结合,把学生带入到了一个迷茫、孤寂、彷徨又不绝望的意境中,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进行审美鉴赏活动。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我”等意象表现下,通过将视觉、听觉融入互联网+技术中,从而完成作者一次梦幻之旅,最终梦破回归现实的审美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显然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与感受,从而培养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四、知:延伸互联网+,渗透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透过文化来理解课文,是互联网+值得重视的方向,这也是当前高中语文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应加以努力的地方。从语文学科四大素养来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是高于其他三个素养层次的,但现实中又不好操作与培养的素养。这与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更与多元文化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语文教师要把握好文化这个“度”,其难度远超过前面三大学科素养。

以《雷雨(节选)》为例,作为话剧尽管其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高峰,但其受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话剧的影响还是很深刻的。那么这种中西文化的融合理解,如人物形象认识的复杂性,就远远超过了高中学生的认识。笔者在此就借鉴了互联网+对剧本进行了一定逻辑的改编,并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明暗两面表现出来。如周朴园的形象,笔者就根据原剧进行重新排列,从30年前的周朴园与侍萍的相恋开始,然后描述他们“三年抱俩”的幸福生活,再到“侍萍出走娶大小姐”,然后到“朴园变态大小姐变疯”,最终到“朴园怀念与现状”。通过这种编排的视频,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道德审视与个体形象等文化内涵都比较鲜明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透过人物更好地理解文化。

总之,在互联网+下高中语文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科素养培养与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结合学情突出学生个体发展,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坤.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变革的思考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9,17(21):83- 84

[2]杨小娜,张荣云.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互联网+”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9(15):31

(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重庆404100)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高中语文互联网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