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漳州书院的流光中驻足

2020-06-23苏水梅

闽南风 2020年6期
关键词:漳州上山朱熹

苏水梅

中国的书院,似乎可以追溯到战国稷下学宫。比较通行的说法是“起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绵延不断1000多年。“以文化人”是中国传统书院的重要追求,自宋以来民间书院与朝廷太学思想共和、百花齐放,形成中国一道灿烂辉煌的文化胜景。中国的教育、学术、思想和礼仪等民族文化基本经脉,通过书院的方式得到有效奠基和传承。山明水秀、书声琅琅的书院,虽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书院一直是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冶炼所。

福建僻处东南一隅,漳州位于闽之南陬,文化上相比中原落后。唐初陈元光开漳之后,中原文化在漳南迅速传播,随之诞生了有“八闽第一书院”之称的松洲书院。南宋大儒朱熹知漳一年,使漳州文教事业复兴,并对此后的漳州书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明末大儒黄道周所创建的邺山书院、明诚书院则成为当时全国书院讲学之代表。当人们把目光停留在与历史文化智者创建的书院时,独具特色、异彩纷呈的闽南文化,便会扑面而来。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这是理学大师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时,为创办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此联对仗工整,文字优美,充满诗情画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上联说儒者肩负社会道义,两袖清风,可昭日月;下联说儒者读万卷、品万物、识时局,身在书斋,心系天下。寥寥数语,把儒者的责任以及应具备的境界和品质说得清楚明白,给人以深刻启迪。正因为如此,朱熹的这副对联在漳州可谓是家喻户晓。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年称晦翁,又号考亭先生、云谷老人等,祖籍徽州婺源(现属江西),生于福建省尤溪县,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鸿富,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最为可圈可点的是,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他认为,道德习惯如不在儿童阶段培养,不仅贻误个人,还有害于社会,因此,儿童教育在于培养“圣贤柸璞”,即雕琢璞玉。他提出“小学教育”在于“教事”,小到穿衣戴帽的规矩,大到孝悌忠信的纲常。当学子15岁以后,即要接受“大学教育”,重点在于“教理”,即探求事物之所以然。几百年的时光匆匆流逝,今日漳州之百姓,依然感念朱熹倡导“节民力,易风俗”,创办书院,施行教化的功劳,漳州因之得享“紫阳过化、海滨邹鲁”的美誉。

从朱子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普遍意义。朱熹最为强调的是格物穷理,大学的“格物”朱熹解释为即物穷理,格物穷理之方法是多种的,朱熹特别强调的是读书讲学,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学习的精神。朱熹用一生的时间追求“以文化人”理想,除了创办寒泉精舍、晦庵草堂和武夷精舍之外,1190年朱熹知漳时,虽已过花甲之年,仍不余遗力地创办书院、著书立说、传道、授业、解惑……

白云岩周围林木苍翠,风景幽雅,登岩远眺,九龙江奔流向东,绿野平畴,溪山如画。白云岩上,有紫阳书院、大雄宝殿、地藏王殿,有松关鸟语、晚浦归帆等“白云八景”,有明末大书法家黄道周所题“紫阳书院”牌匾,有树龄超过300年的白茶花树,有铁钟及民间传说中的无尾田螺……人们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脚踏在这风清气正之地,读书人的浩然之气便凛然而生。那么,白云岩上的书院是怎么建成的呢?漳州人津津乐道的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四月的一天,朱熹正在为漳州每年端午节赛龙舟,因百姓倾城而出,将南门溪的旧木桥挤断,而死伤数百人的事烦恼。有个陈姓衙役劝朱熹去白云岩散心,他告诉朱熹,白云山上许多好看的景致,上山游览一番,说不定就想出办法了。

次日,朱熹在陈姓衙役引领下到了白云岩。朱熹查看了四周的环境,看中了寺庙前的一块绿地。他想:如果把书舍建在此处,在这里读书、解经多清静啊!可这白云岩又高又陡,搬运砖瓦上山又不容易。朱熹眉头紧锁,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回去后,朱熹让人写了布告,告谕全城:定于五月初五已未午初时刻,知州大人要在白云岩“作法”使飞瓦上山,让漳州城内百姓开开眼界。

这布告往四个城门一贴,城内城外,一传十,十传百,男女老幼谁不想亲眼看看知州大人使法?有人说:“南门溪看划龙船,年年有,这看知州大人使飞瓦上山却是千载难逢呀!”

到了五月初五这天,方圆百十里的百姓,早早地赶到白云山下。

朱熹早让人把砖瓦运抵白云山脚下。

彼时,山下人山人海,路上行人不绝。朱熹上山后,让衙役鸣锣传命,百姓人等凡上山看知州大人“使”飞瓦者,每人都要带三两瓦片或砖头上山。

人们络绎不绝地沿着山路上山了,有个胆大的人问,知州大人什么时候“使飞瓦”?

朱熹笑呵呵地说:“你看,那不是在‘使飞瓦了么?”

山路上一个个登山者头顶砖瓦沿路上山,远远看去宛如一道砖瓦群慢慢向山上“飞”来。

人们这才明白。有人正想说知州大人骗人。这时衙役来报,南门溪旧桥又断了,不过因大部分人来看“使飞瓦”,落水的只有五六人,全都救上来了。

朱熹这才告诉百姓:“我本凡夫俗子,哪有什么‘使飞瓦的法术?只不过用这名目引开大家,一来减轻南门溪旧桥的负担,减少百姓因拥挤而落水的危险;二来也请诸位乡亲帮忙将砖瓦搬上山来好建书院,人多力量大,谢谢大家了!”

光阴流转,故事的情节已充满了神话色彩。之所以不惜笔墨写下这段文字,是因为这个故事在漳州妇孺皆知。只是漳州大部分的百姓只能用闽南脱口而出“朱文公使飞瓦”,却对其中一些细节知之甚少。

时光进入21世纪,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修建了“淳风堂”。这要从朱熹的一位得意门生说起,陈淳是朱熹在漳州最得意的门生,他出生于龙文区朝阳镇石井村蓬州社,人们称他为“北溪先生”。陈淳的代表作有:《北溪字义》《启蒙初诵》《小学诗礼》等。毋庸置疑,思想道德教育是文化的“过滤器”和“采集器”,它所传递的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精华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以保证其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有限时间内,获取最高质量的人类文明成果。事实证明,《朱子家训》和《启蒙初诵》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经典之作。

站在白云岩的“紫阳夫子解经处”,我陷入沉思。此处遥对九龙江,江水日夜奔腾,山风吹拂,涛声阵阵。朱熹那首富有哲理的诗篇涌上心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人的理想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漳州任上,朱熹建书院、传弟子,兢兢业业、不辞辛劳,漳州由此文教鼎盛,薪火相传,成为人文毓秀之地。朱熹去世已有八百多年了,斯人虽逝,惠风长存,其思想与教化之德泽遍及海峡两岸,成为连接两岸的重要文化纽带,值得我们铭记和弘扬。

有学者认为,漳州学者在外善于利用书院传播自己的学术主张,漳州书院则恪守朱子学脉,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印记,为中国书院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视角。专家建议可以考虑选择漳州数处有代表性的书院加以重建,使之成为漳州文化的标志性实体,并承载适当的收藏、教育、交流等功能,这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是颇有意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漳州上山朱熹
上山·下山
情调漳州
春日
林语堂的漳州情结
漳州的水
一二三 去上山
上山和下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分红果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