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外部挑战凸显中国外交战略定力
2020-06-23张旭东
当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时,中国人民沉浸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悦和自豪中。那时,2020年的到来,意味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已近在眼前。然而,国际政治风云急剧变化,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搅乱了全世界的正常发展节奏,人类切身体会到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中国外交面临突如其来的外部环境巨大挑战
当2020年走过近一半之际,世界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泥沼,主要发达经济体努力重新启动经济和社会正常生活,但疫情的反弹威胁仍然很大。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经济体的疫情令人担忧,脆弱的医疗体系难以支撑激增的医疗需求,世界卫生组织数月前的警告正在变成可怕的现实。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应该通力合作的国际社会,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相比,却呈现出了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本应领导人类共同抗击疫情的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屡遭政治威胁,更因部分会员国停止经费支持而面临运作困难。拥有丰富医疗资源和强大医药科技能力的发达经济体,应对本国的疫情时疲于奔命,推动国际协作抗疫拿出的资源和体现出的政治意愿都差强人意。尽管各国不断推出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但正常经济秩序紊乱,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很多国家都出现企业大面积倒闭的情况,大量就业岗位丧失,百年前的世界经济大萧条景象如今若隐若现。
在一些西方观察家眼中,2020年似乎成为了“逆全球化”里程碑式的一年,西方与中国的对立和冲突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层面愈演愈烈,而新冠肺炎疫情成为催化剂,中国所言所行都被拿着放大镜进行指责,一些指责不实甚至令人无法容忍。例如,由于一部国产电影的热映,“战狼”一词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和政客用来和中国外交联系在一起。在某些西方国家看来,似乎外交舞台上的中国不再保持传统上温文尔雅的形象,更多采取对抗的方式对外界的指责和发难给予强有力的回应,更加积极有为地维护和拓展自身的利益。然而,令人担忧的不仅如此。
世界变得愈发光怪陆离。中国的行为可以同时赢得国际社会的热烈称赞和激烈抨击。例如,中国在与全球合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向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多国提供了大量医疗物资出口与援助,还派出医疗专家分享防疫经验。这既被受援国欢迎和感谢,也被某些政治势力恶意描绘成试图夺取地缘政治利益的阴谋。
世界变得愈发是非不分。同样基于维护国家安全的理由,西方国家可以大行其道,改变行事规则和惯例,而中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就要被视为“修正主义”,试图颠覆国际规则和秩序。例如,西方许多国家面临着分离主义势力的长期困扰,不断出台各种严格的法律和规定,遏制和打击分裂国家的行为,为此不时发生暴力冲突。反过来,当中国在涉疆、藏、港、台问题上出台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相关立法,震慑恐怖暴力行为时,就有许多貌似维护国际公道的国家跳出来以民主人权为借口,以制裁为威胁,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
世界变得愈发真假难辨。西方媒体往往带着预设观念进行选择性的报道,使世界在西方民众面前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而这背后往往与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挂钩,让人们感叹“后真相时代”的荒诞。例如,围绕新冠病毒的起源已经有太多虚假的信息在互联网散播,“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使得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成本极低,且难以溯源。即使始作俑者被发现并被追责,已造成的损失也难以挽回。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很多西方政客拉低的不只是个人的道德水准,更透支了国家信誉。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现在最需要他们集体展现出政治勇气、外交智慧。只有西方大国普遍从心理层面接受并认可中国变得强大、在国际舞台上可扮演比传统发达国家更重要的角色,承认中国的能力和提供的治理方案可能更为优秀,中国捍卫自身不断拓展的利益合理并应被接受,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大国寻找到可被各方接受的利益平衡点与相处模式,中国当下这段有些难熬的“成长的烦恼期”才能宣告结束。而要实现上述这些极具挑战的目标,自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可以预料的是,短时间内“痛苦期”难以结束,而且“痛苦程度”还会逐渐增大。
中国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彰显外交战略定力
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层出不穷的外部挑战,正在考验中国外交的战略定力,正在磨砺中国人民的意志决心,正在淬炼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在2020年全国两会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再次被反复强调。正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中国外交的核心使命就是要捍卫国家利益,就是要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就是要服务于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诉求。正因为如此,在今年精炼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深化开放并与各国友好合作的政策没有变,旨在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目标没有变,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没有变。如果说有变化,那就是在重大全球公共卫生危机、全球性经济衰退挑战面前,中国必须更加积极有为,更主动承担起应尽的大国责任,更耐心努力推动全球在开发疫苗、协调宏观政策方面开展合作。
中国不会听天由命,被动等待西方国家变得对华友善,这既不现实,也不明智。《论语》有言:“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对中国外交而言,坚决捍卫国家安全利益是必然使命。在涉及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无需一味忍让,而应采取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切实维护自身权益。尤其是在涉及国家统一和领土主权完整的问题上,继续维持某些现状就等同于默许境内一些分离主义分子勾结境外势力干预中国内政,散播不利于国家认同的观念,利用漏洞威胁中国安全。对此,我们只能也必须“以直报怨”,筑牢捍卫国家安全利益的基石。
在深化对外开放、继续推动与各国经贸合作方面,2020年中国将继续采取促进外贸基本稳定、积极利用外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便利化等一系列举措。其中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国将大幅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增设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增加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重点提出要推动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并推进中日韩等自贸谈判,还明确要共同落实好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表明中国愿继续与美方构建协调、合作、稳定的双边关系。
至于西方眼中中国外交风格的转变,不仅说明西方社会始终从心理上不习惯中国发展壮大,甚至在语言上都难于找到准确的词汇进行形容,遭遇了“话语困境”。实际上,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中国行为方式的转变,而在于西方国家能否坚持用同样的逻辑和标准评判自身与中国。
一些国际舆论中的建设性声音认为,中国在维护自身声誉和利益的同时,应照顾到同样遭受疫情冲击的其他国家的心理感受,不纵容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非理性宣泄,更反对冷嘲热讽那些还在困境中的国家,绝不能让彼此雪中送炭建立起的友好情谊毁于一旦。这些善意的提醒,是中国需要的,我们的外交工作者和国内民众都应该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绝不自降身段与那些依赖谎言和谣言维系媒体曝光度的政客们为伍。
我們要让科学、理性与常识发挥其应有的力量,坚持实事求是、务实进取,与那些“口惠而实不至”的人相比,体现中国“行胜于言”的外交品质,用实实在在的国际贡献,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经济体等国际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那些站不住脚的“中国阴谋论”“中国威胁论”再次落得可悲的下场。
马克·吐温有句名言:“做正确的事情,永远不会错。”无论西方舆论选择什么样的蹩脚词汇来形容中国,中国只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扩大开放中深化与各国友好合作,始终做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力量,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会最终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尽管当前疫情尚未结束,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异常艰巨,但如同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所言:“至暗时刻终将过去,光明已在前方”,中国必将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战胜疫情,恢复国际政治经济的正常秩序,促进世界向着更加和平稳定与繁荣不断迈进。
张旭东 同济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