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跋简论

2020-06-23李红炎

艺术评鉴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题跋董其昌书法

李红炎

摘要:题跋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它是附于一定载体之后的散文,宋朝时被作为一种文体确立,元以后兴盛起来,明清时,题跋成为雅俗之分的重要标志。古人的书学思想往往蕴含在题跋中,所以研究题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对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及其书法作品的价值做了简要评述,进而更深入地了解董其昌。

关键词:题跋   董其昌   书学思想   书法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045-02

在学习碑帖学的时候,首先要从它的实用价值考虑,其次从学术研究方面去更深入的学习,题跋的学习同样如此,我们要了解研究它的目的以及意义,也就是了解题跋者的书学思想以及题跋作品的书法价值。首先我们要从题跋的起源入手,查阅大量资料后会发现,题跋的起源说有很多,王国强在《题跋起源考述》中概括出八种。他更倾向于余嘉锡的观点,认为先秦“诸子之中,有门人附记之语,即后世之题跋也”。这个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从典籍文本中的题跋去追溯起源,认为题跋应该起源于先秦。[1]

现如今认为题跋这一文体的确立是在宋朝,从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一书及《杂题跋》标志着它的确立。毛晋也首次大规模将宋人题跋辑录于《津逮秘书》,认为“题跋一派,惟宋人当家”。[2]我们都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导致文化极为繁荣,为题跋的发展提供了优裕的政治环境,可以从以下三点去看:

第一,复兴儒学使文人普遍具有了参与时政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积极有为、注重修德的士人风气。我们知道,贯穿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是互为表里的。作为重新确立于北宋的重要文体,古文既是文学复古的集中体现,又是儒学复兴的直接载体,从而成为儒学复兴运动最亲密的伙伴。

第二,科举制度的改革为士人提供参政机遇的同时促进了宋人议论、怀疑、创新精神的形成。北宋的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名额,加强了公平竞争,大大引发了广大学士文人走科举为仕之路的强烈欲望和决心,亦激发了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层倾心学术文化、潜研经书诗文的浓厚风气,这种风气的形成,对促进北宋文华的高度发展和繁荣起了很大的刺激作用。

第三,文官政治给予宋代文人的优厚待遇是产生文化巨人的催化剂。宋朝对文士的待遇优厚,文化氛围好,题跋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得以快速发展。

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与学术的发展,更为题跋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宋代,雕版印刷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图书能够较大批量的生产,这样就使图书的传播与收藏变得普遍,很多藏书家喜作题跋,其题跋的质与量都得到较大的发展。题跋与杂文、杂记、诗词等可以说是“兄弟”,因为它可以直接写在原件的余幅上,随时都可以把人们阅读之后的想法记录下来,而且内容不限、篇幅不限,所以发展的更为迅速。

宋代的政治环境给予题跋很好的发展基础,可以看出,题跋在文人志士中比较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题跋发展到元代时,因元代文人画的兴盛,题跋也跟着普遍起来,如赵孟頫的《兰亭十三跋》。发展到明清时,题跋成为雅俗之分的重要标志,如董其昌为米芾《蜀素帖》所作的三个题跋。本文主要以董其昌为《蜀素帖》所作三篇跋中,探究董其昌的书学思想以及书法价值。[5]

(一)跋一

释文:增城嗜书,又好米南宫书,余在长安得蜀素摹本,尝与增城言米书无第二,但恨真迹不可得耳。凡二十余年,竟为增城有。亦是聚于所好。今方置棐几。日夕临池。米公且有卫夫人之泣。余亦不胜其妒也。董其昌题。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学众家之所长,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董其昌强调学古,认为“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并喜临真迹,因此董氏在临池过程中,不遗余力挖掘古人书法的用笔技巧和结构规律,精心临习,所以在看到米芾的真迹后很激动,“日夕临池”即日夜临习,顾作此跋。董其昌在《论用笔》中讲:“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从“巧妙”二字中不难看出,董其昌在取法古人的结构上他主张学习欹侧多姿的结字方法,反对布置均匀。正因为这个原因,他年轻时不喜欢赵孟頫的字而喜欢同样学“二王”而得欹侧多姿精髓的米芾。[4]

(二)《董其昌跋米芾蜀素帖后》

释文: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余先得摹本,刻之鸿堂帖中。甲辰五月,新都吴太学携真迹至西湖,遂以诸名迹易之。时徐茂吴方旨吴观书画,知余得此卷,叹曰:已探骊龙珠,余皆长物矣。吴太学书画船为之减色。然后自宽曰:米家书得所归。太学名廷,尚有右军《官奴帖》真本。董其昌题。从甲辰五月看出,此跋为董其昌四十九岁时书作。

董其昌评《蜀素帖》,“米元章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蜀素是一种绢的珍品,在一次宴会中,主人想请众位书法家动笔,而没有人敢去,米芾得知后非但无所畏惧,而且大胆下笔,面对如此珍品,米芾小心翼翼,却又大胆放纵,就好像狮子搏象,沉着痛快,狮子和象的搏斗是既紧张又激烈,是生死的厮杀,必当全力以赴。一个“力”字,点出了书法用笔的内在核心;“全力”二字,告诉了我们米癫用笔写字的方式。文中“生平合作”应该这样理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米元章云,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故处。盖书家妙在能合,神在能离。所欲离者,非欧虞褚薛诸名家伎俩,直欲脱去右军老子习气,所以难耳。”意思是说学书之难是在领悟,要知所合离;离就是脱离法帖的束缚,合则应是融会贯通、物我两忘。米老这一帖非同其一般书作,“遂以诸名迹易之”,董其昌竟以诸名帖交换得到真迹,更深切的表达出对《蜀素帖》的喜爱之情。董其昌曾说,“以官奴笔意书禊帖,尤为得门而入。”学懂了官奴帖,再临兰亭,简直就是直接破门而入了。米芾也曾赞此帖堪比《兰亭序》,可见此帖对于米董一脉的重要性。所以董其昌在末尾说:“然后自宽曰:米家书得所归。太学名廷,尚有右军《官奴帖》真本。”

短短一段话可以看出,董其昌真是米癫的知己,以字论字,心心相印。这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契合,才是书法正统法脉的传承与流传。

晚明书法丰富多彩光鲜照人,活跃着两个创作意识不同的阵容:一是以继承为主沉浸于古帖者,以董其昌、陈继儒等人为代表董其昌强调学古;二是另辟蹊径异军突起的创新型书家,代表者为黄道周、倪元璐等人。这里学的更多的是古人的精神,不单是追求形似。“古淡”是董其昌的审美的理想境界;强调运笔中的墨色变化,是他对书法作品的要求,从这幅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两点。大家都知道,明代的徐渭、王铎等一批书家用狂放的笔法宣泄自己的情感,但董其昌并没有像他们一样,而是以一种优雅的文人士大夫姿态淡定地走自己的路,他作书的心态就比较平淡,所以写出的字也是表现出“古淡”的意境,它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追求自然、天真的艺术精神。

(三)跋三

释文:崇祯七年。岁在癸酉子月。申甫计偕入都门。再观于东华门邸中。一似米老重观研山。第无玉蟾蜍泪滴之恨。董其昌识。时年七十九岁。

这里是说他再一次看到《蜀素帖》,用米芾看筆砚山的典故,表示自己了无遗憾。盛年的意气褪去,年迈的他的书法已经缺少了灵动,就像人一样,缺少了饱满的精神气,晚年的董其昌的书法带有一些拘束感,没有表现出他所提倡的“巧妙”与“古淡”。

题跋因品鉴书画作品而产生,并以书迹的形式作于书画作品之后,与书画作品一同存在和流传,题跋的内容类似于当今社会的跟帖评论。题跋书法的存在,为所跋书画作品增加了墨迹书法的审美元素,但其也具有独立的审美性,可以被当做独立的书法作品来进行品读鉴赏。学习题跋,并不只是简单去了解题跋的内容,更多的是从题跋中去学习题跋者的书学思想以及其书法价值。

参考文献:

[1]徐师曾.文体明辨序[M].北京:北平文化学社1933.

[2]黄国声.古代题跋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3]毛晋.津逮秘书[M].扬州:广陵书社,2016.

[4]崔树强.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

[5]毛雪.苏轼、黄庭坚题跋文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3年.

[6]王国强.题跋起源考述[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10).

猜你喜欢

题跋董其昌书法
董其昌的面具
唐山博物馆馆藏《史梦兰行书题跋手卷》考
诗书画苑
中国画题款中的钤印艺术
论刘克庄词学理论管窥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台北故宫猴年大展:董其昌书画特展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