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
——以铁道警察学院为例
2020-06-23陈国强
陈国强,杨 莉
(铁道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河南 郑州450053)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对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1]。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高校发展的重大战略之一,信息化手段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课堂革命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而现行很多高校的师资力量和资源有限,使得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通识教育课程无法满足高校和学生的需求。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和高校的人文教育环境是高校本科教育的核心部分,这种通识教育的教育难度甚至比专业教育还要大,给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制约性。互联网信息技术催生下的网络通识课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提供的网络课程共享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给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和能量,缓解了资源限制和师资薄弱的困境,尤其是对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型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极大帮助,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教学管理和过程监控的问题。铁道警察学院作为一所本科公安院校,从2016年开始引入尔雅通识课程平台,经过三年多的应用和发展,在网络通识课程实施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管理模式和监控手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发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铁道警察学院网络通识课程的实施现状加以分析,以学生在线学习行为为切入点,侧重了解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模式所表现出的学习状态、学习需求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等,以期能够提高网络通识课的应用效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网络通识课程运行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以便于更好地让其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本文所分析的样本和数据,主要指铁道警察学院所引进的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平台中的网络通识课程。网络通识课的学习是指学生通过观看平台提供的课程视频和相关资源,在线学习和互动答疑,并通过在线考核的学习过程。
二、铁道警察学院尔雅通识课程实施现状
铁道警察学院尔雅通识选修课主要包含四类: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职业素养类、艺术与体育类。尔雅通识课作为引进的网络课程,是学校通识选修课的重要补充部分。本校在师资和教学资源限制下所能提供的通识教育课程有限,而尔雅通识课不受条件资源的限制,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国内外的名家大师课堂教学艺术,进而完善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解决了本校师资不足、场地限制、资源有限的困境,极大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通识教育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由于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和在线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铁道警察学院自引入网络通识课程平台以后,学生选课的数量和规模都在逐年增加。总体来看,从2016年春季学期的8门网络通识课程、选课人数763人到2019年春季学期的10门网络通识课程、选课人数达1824 名,选课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选课人数所占在校生人数的比例也呈现上升状态。
(一)尔雅通识课程设置
超星尔雅通识模块主要分为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创新创业、科学发现与技术革新、文学修养与艺术鉴赏等几大模块,基本可以根据相邻模块属性和课程内容一一对应到学校的通识选修课分属类别中。因此,尔雅通识课作为铁道警察学院通识选修课的补充,每学期可选课程的选择和设置基本是呈现固定的数量和种类,选取的课程以一流大学和名师的课程为主,根据本学期本校尔雅通识课开课数量和种类来对其进行补充,选取课程种类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与体育类,这也根源于本校的学校定位,作为行业应用型本科学校,这类课程的资源和师资相对匮乏,尔雅通识课的引入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对本类课程的选择需求。(见表1 和表2)
(二)网络通识课学生选课情况
尽管每学期网络通识课门数不多,基本可选择课程数量变化不大,但分析近3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学生选修网络通识课的人数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选修网络课程的人数占总选课人数的比率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网络通识课的优势和便利性,学生愿意选择这种通识学分的修读形式。(见表3)
此外,我们对2019年春季学期的选课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824 名学生选修了10 门网络通识课,网络通识课的总选课人次为3683人次,人均选课2门左右。其中,选修最多的前5 门课程分别是:“中华民族精神”(1077 人)、“大学生创业导论”(852 人)、“数学大观”(491 人)、“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287 人)、“中国宪制史:从《临时约法》到《共同纲领》”(209 人)。根据网络通识课的课程属性分类,各类课程数量、选课人次及所占总人次比例分布情况分析得出,学生对文明起源与历史演变模块的课程兴趣度最高,选课人次最多,而对人类思想与自我认知类别的课程兴趣度较低。总体来看,铁道警察学院通识选修课分类别中学生兴趣度最高的还是人文社科类课程,其次是职业素养类中的创新创业模块。(见表4)
表1 通识选修课课程门数
表2 网络通识课课程类别
表3 网络通识课选课人数与总选课人数
(三)课程完成度与课程考核情况
网络课程在线学习进度是否能够最终完成,是衡量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据数据统计,铁道警察学院尔雅课程综合完成率为81.48%,大部分课程完成情况都达到90%以上,学生对于在线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大部分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仍然有350 人次没有完成在线学习任务。对于尔雅课程学习的考核,学校设定平时成绩占比60%,期末成绩占比40%。其中,平时成绩的构成主要包括:课程视频观看得分(50%)、课程测验得分(10%)。课程考核实行百分制,达到60分及以上才能获得相应学分。根据超星平台提供的课程学习数据,学生课程考核总体通过率为86.94%,学生的平均考核成绩为91.69,总体优良率为80.37%,总体优秀率为67.74%。可以看出,学生整体学习情况较好。
三、尔雅课程学习情况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尔雅课程的情况,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课程管理,我们选取了2019 年春季学期的课程学习数据作为分析样本,并同时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以课程为单位共抽样调查有效问卷400 份,从学生对尔雅通识课的认同感、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课程学习考核与反馈、课程学习困难与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行为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一)学生对尔雅通识课的认同感
通过调查了解到,88.8%的学生比较喜欢这种网络课程并希望继续开设。其喜欢尔雅课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能听到来自名校名师的名课(60.8%);二是能够开拓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74.5%);三是网络化学习非常方便,可自由安排学习时间(76.9%);四是可便捷地与老师和同学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心得(47.6%)。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尔雅通识课是持赞同态度并积极欢迎的,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化生活状况密切相关,也表明大学生具有学习更多优质通识课的愿望。同时,调查也显示有49.0%的学生认为现有课程不能满足学习需求,应该增加课程数量;还有35.3%的学生认为选课的范围受到限制,应该增加课程类别。现有的尔雅通识课偏文科,理工科课程较少,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表4 网络通识课各模块选课人次数
(二)课程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
从学习动机看,调查显示,虽然学生能够接受尔雅课程,但是学习的动机不够纯正,71.48%同学是为了取得学分,15.4%的同学是因为课时少、容易考试通过,而不是基于学习兴趣。从学习过程看,78.8%学生倾向于在星期二至星期四进行在线学习,而且在每一天当中,学生倾向于在16~20点这一时间段进行在线学习,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的习惯有待养成。从学习的投入度看,有49.8%的学生在网络学习时比较投入,有35.2%的学生表示在学习网络课程时会兼顾做其他的事,有25.2%的学生学习自控力差,存在刷课行为,被系统标记为“不良记录”。从学习方法和策略看,46.8%的学生能够认真观看课程视频和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或测验,18.2%的学生能够学习课程推荐的其他资源,35%的学生不愿意或不会利用其他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对于学习中的疑难问题,84.8%的学生依赖网络搜索解决,11.5%的学生选择与同学讨论解决,3.7%的学生对疑难问题选择放弃,在线答疑和课堂互动提问的比率偏低。
(三)课程学习考核与学习反馈
课程考核结果是学生获得学分的重要依据,学习反馈是学生改变学习策略的重要依据。尔雅课程的成绩考核主要分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两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铁道警察学院学生尔雅课程考试成绩比较理想,但通过调查显示,有84.8%的学生认为尔雅课程考试相对简单,难度系数低,容易过关,尤其是尔雅课程的期末考试题绝大多数都是从题库中直接提取,有些考试题目甚至会重复出现,导致期末考试试题难度降低,过关率较高。与此同时,尔雅考核的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以课程学习测试、期末考试为主,像课堂讨论、小论文、调研报告等考核形式还不多见,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还不够全面。此外,尔雅平台的技术服务功能还不够强大,学习反馈机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学习数据发挥不了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四)课程学习困难与课程建设
尔雅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区别。网络课程学习对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挑战,对尔雅课程本身也有较高的要求。对大学生而言,习惯了在老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没有老师的现场指导,很多学生无法适应网络学习环境,往往变得无所适从。据调查显示,44.4%的学生认为课程的重点、难点不够明确;26.7%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22.1%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这些数据表明学生对网络化学习还不太适应。对尔雅课程来说,部分尔雅课程是从原来的视频公开课转变而来,讲课视频偏长,24.6%的学生认为观看视频时间太长,课时太多,完成课程需要占用大量时间;33.3%的学生认为有些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制作不够精美,课程的吸引力不够;64.5%的学生反映,尔雅平台的助教制度不够完善,当学生提问时,老师不能够及时给出回复,许多疑难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只好请同学帮忙或通过百度搜索来完成。
四、网络通识课的改进策略
(一)网络通识课实施要科学合理
学校管理部门要对网络通识课的引进平台和课程选择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要有预期目标和实施过程,不能简单地引进来,随意选几门课就放任不管。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途径科学合理规划网络通识课的实施:一是要规范课程选择,要了解学生的课程需求,对课程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按照网络通识课的目的和意义,既要对现有的学校资源进行补充,也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健全课程结束后的反馈和评价机制,进而有效地推动优质课程资源的使用。三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要加强对选课需求和服务的引导和管理,必要时设置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前期对选取的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宣传和介绍,使学生在了解的前提下进行正确认识的选课,做好学习规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习过程通过线下辅导和督促建立学习的氛围,后期通过评价机制和学习反馈等最大限度发挥网络通识课的优势,为学校师生提供更好的指导服务。
(二)加强过程监管,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网络化学习也是自主化学习,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管理和监督。“由于在线课程学习不在教室,不在老师的管理下,可在任何时间、地点完成,常常存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或播放学习视频的同时做其他事情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大大降低,违背了在线课程的初衷。”[2]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的引导。一是针对网络课程学习的特点,设置课程助教,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下见面会、线下答疑、线下分享活动等督促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掌握;另一方面,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发布相应的管理信息和学习任务,尤其是针对个别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要设置相应的课程学习进度提醒和任务设置,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二是对于个别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过程有作弊行为的学生,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制度的设置,把“刷课”行为定性为“作弊”并制定相关学校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另一方面要完善课程考核的管理机制,开展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多元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强化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网络通识课作为课程建设资源应纳入到学校课程评价体系中,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尤其要充分吸纳学生的评价意见。课程结束后应设有相应的课程评价和反馈机制,由学生、教师、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等统一进行评价。课程评价效果差、讲授效果不理想、学生评价不高的课程应该及时淘汰,并根据学生的意愿,结合调查问卷等形式,针对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课程平台管理部门反馈,提醒课程主讲团队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高课程资源质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为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可以设置相关的非学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兴趣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打牢网络化教学技术基础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3]规划纲要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泛在化学习、网络化教学的新形势,必须围绕着信息技术条件下“老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来进行教学改革,针对学校网络技术基础薄弱、无线网络覆盖面小、网速慢的实际,要着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化教学和学习环境,搭建信息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为教师创新教学、学生学习创新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