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PFC 3D的某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试验研究

2020-06-23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0年3期
关键词:泊松比冻融循环冻融

田 丰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检测试验研究中心,新疆 昌吉 831100 )

在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材料很难不应用到,所建水利设施寿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所用混凝土材料性能,水利设施受到冻融循环、雨水侵蚀等长此以往的破坏,对内部混凝土性能均是较大的伤害,特别是在我国西北、东北等气候寒冷地区,研究混凝土冻融循环性能对开展水利工程选材具有重要帮助[1-3]。国外已有诸多学者[4-6]基于室内试验与理论推导等手段,开展了混凝土冻融循环研究。国内一些水利工程师[7-9]基于数值模拟手段,引入岩石力学损伤分析理论,探讨了混凝土冻融循环损伤演化特征。还有一些学者[10-12]利用先进的试验系统设计冻融循环实验方案,开展破坏力学、细观等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的研究。利用PFC 3D颗粒流软件,不同于其他数值软件,混凝土这种材料非常契合PFC 3D的研究对象特征[13-14],开展多次冻融循环次数的损伤破坏实验研究,为认识水利工程中混凝土材料冻融性能提供一定参考。

1 冻融损伤混凝土模型建立

寒区水利工程中混凝土常常会受到冻融侵蚀,导致混凝土从表到里逐渐失去保护层,强度或其他抗渗特性均会受到一定损害,为此,本文在利用PFC 3D研究冻融损伤混凝土时,以混凝土为层状结构考虑,分为损伤层与无损伤层,如图1所示构造。并依据前人文献知,冻融损伤层厚度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如公式(1):

d=1.742×10-5N3-0.004N2+0.322N+0.179

(1)

式中:d为冻融损伤层厚度,mm;N为冻融循环次数。

图1 冻融损伤混凝土几何示意图

利用PFC 3D建立损伤层模型与未损伤层模型,如图2所示,不论是未损伤层亦或是损伤层,混凝土其所用材料属性参数均是一致,例如水泥砂浆胶结面材料弹性模量均为40 GPa,但是冻融损伤层由于冻融作用,胶结面上初始弹性模量为40 GPa,在其后冻融循环次数中,会逐渐降低,例如冻融循环50次,弹性模量为30 GPa。

图2 损伤层模型与未损伤层模型

图3(a)为冻融循环下混凝土应力应变。从图中可看出,峰值强度与冻融循环次数成反比,循环次数为0时,峰值强度为35 MPa,而冻融循环次数达到150次时,其峰值应力相比前者降低了20%,为28 MPa。另一方面,峰值应力点处应变值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大,在循环25次时,峰值应力点应变为0.13%,而经过150次循环后,峰值点应变值增大了23.1%,达0.16%。分析出现该现象是由于冻融循环次数增多,试样内部矿物颗粒遭到多次破坏再结晶,颗粒间黏结性能大大降低,承受单轴抗压强度故逐渐减小;但冻融循环次数增大,一定程度会促使矿物颗粒塑性能力增强,混凝土软化特性加强,反映在变形上则是峰值点应变值逐渐增大。

图3(b)~(d)为冻融循环次数与泊松比关系,从图中亦可发现,弹性阶段泊松比与冻融循环次数亦成反比,循环次数25次泊松比值为0.166,而150次循环次数下泊松比值相比降低了3.6%,为0.160,但整个破坏过程中泊松比变化趋势不受冻融循环次数影响。

图3 试样破坏力学特征曲线

2 单轴细观破坏模拟研究

2.1 冻融损伤单轴破坏分析

为分析方便,本文以混凝土试样单轴破坏过程中的峰值强度点A、应变达0.3%点B、峰后达1/2峰值应力点C为对象,分析冻融循环下试样的变形以及裂纹演化过程。

图4给出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特征点处位移值变化曲线,从图中可知,在各应力或应变特征点处,对应的位移均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多而增大,在应变0.3%B点冻融循环次数0次下位移为0.724 mm,而在循环次数150次时,位移值增大了3.5%,为0.749 mm,且在冻融循环次数75次、100次时,两者之间位移值基本一致,表明应变0.3%B点处位移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大,变化量较低,受冻融循环次数影响较弱。不同于B点,峰后1/2峰值应力点位移值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显著,冻融循环0次时位移值为0.918 mm,而次数为25次时相比增长了7.8%,为0.990 mm,冻融循环次数愈多,位移增长幅度愈明显。从位移分布云图亦可看出(图5),点B位移值端部最大位移在冻融循环次数为75次,与150次时并无太显著差别,且B点时试样整体位移分布亦近乎一致。

图4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特征点处位移值变化曲线

图5 特征点应力分布云图

图6为特征点处应力值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曲线,图7为特征点处应力分布图。从图中可看出,A点与C点应力值基本均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多而逐渐降低,循环次数0次时C点荷载为16.6 kN,而在循环次数为125次、150次时,分别降低了3.6%、7.2%;但特征点B应力值变化并不呈现趋势一致性,而是随着循环次数增多出现波动性变化。从分布形态亦可看出,应力分布总是趋向于端部处,导致冻融循环次数增多,一定程度会削弱端部晶体矿物颗粒间的整体承载能力,进而呈现特征点A处应力逐渐下降。

图6 特征点处应力值与冻融循环次数关系曲线

图7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特征点处应力分布

2.2 细观特征

图8为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各特征点处产生的裂纹数。从图中可看出,在点A与点C处裂纹总数在各循环次数下几乎并未有显著一致性变化,而是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多,呈波动性变化,点A循环次数0次时总裂纹数量为7587,而在循环次数25次与50次时,总裂纹数量几乎一致,另在点C处亦是如此。分析出现这种现象与A点、C点处选取有关,A点与C点均是由各冻融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值控制确定的点,而不是应变控制,当采用应力控制时,试样裂纹的产生与应力增长有关,应力点不变,进而该点裂纹数量亦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此从室内岩石力学试验亦可得知,当采用力控加载时,岩石应力增长稳定,但破坏剧烈。当由应变控制时,即B点,该点处裂纹数量与冻融循环次数成反比变化特征,混凝土试样区域软化,抑制了裂纹的产生及贯通,故而不论是张拉裂纹亦或是剪切裂纹数量,均呈下降态势。从混凝土试样破坏整体裂纹分布亦可看出,不论是特征点A、B亦或是点C,在各冻融循环次数下均是剪切裂纹数量高于张拉裂纹,由此说明,在经冻融循环后混凝土单轴破坏还是以剪切破坏为主,即破坏内因由抗剪能力差引起。

图8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特征点处产生裂纹数

图9 混凝土内部破裂形态

针对混凝土此类材料,其裂纹的贯通主要在峰值应力后出现,故本文给出点B、点C处混凝土内部破裂形态,如图9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点B处冻融循环次数0次、75次试样内部出现显著贯通性裂纹,而在冻融循环150次时,试样仅局部出现裂纹,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分析此是由于点B为由应变控制确定,当冻融循环次数较少时,峰值点对应的应变值亦较小,而为达到点B的应变值,试样内部需发生更大的变形,故造成试样裂纹贯通上下端部,而冻融循环次数多时,峰值点对应的应变较大,而点B确定的应变值靠近峰值点,故而出现的裂纹还未及贯通。点C处不论是冻融循环次数0亦或是150,内部裂纹发育充分,均产生了贯通性破坏裂纹,不同于点B处,点C处为峰后阶段1/2的峰值应力,即裂纹均是在峰值应力后期产生,内部本身就已充满较多裂隙,峰后逐渐联通,并在点C处贯通成大裂纹,颗粒破碎性显著,进而导致试样失稳破坏。

3 结 论

针对某水利工程中所用混凝土材料,引入PFC 3D颗粒离散元分析方法,建立冻融损伤混凝土模型,研究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单轴破坏特征,得到了以下结论:

(1)研究了峰值强度、弹性阶段泊松比与冻融循环次数成反比,但峰值点处应变值成正比,冻融循环次数150次相比0次峰值应力降低了20%,峰值点处应变值增大了23.1%,达0.16%。

(2)获得了峰值应力点A、应变0.3%点B、峰后1/2峰值应力点C处应力与变形特征,点B处位移受冻融循环次数影响较弱,点C处位移随循环次数增长较明显;点A与点C应力随循环次数逐渐降低,点B应力变化并无趋势一致性。

(3)分析了典型特征点裂纹变化,点A与点C产生裂纹总数随循环次数无一致性规律,点B处裂纹总数随冻融循环次数逐渐减少,三个特征点均是剪切裂纹数量高于张拉裂纹;点B处循环0次、75次出现贯通性裂纹,循环150次时,仅局部出现裂纹,点C为峰后阶段,在各循环次数下均出现有贯通性破坏裂纹。

猜你喜欢

泊松比冻融循环冻融
自密实固化土的冻融循环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下硫酸钠腐蚀对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冻融循环对非水反应高聚物注浆材料抗压性能的影响研究
动态和静态测试定向刨花板的泊松比
冻融介质及温度阈值对混凝土快速冻融试验试件温度历程的影响
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纱线研发
冻融循环对路基土时效性影响试验分析
低温冻融作用下煤岩体静力学特性研究
冻融对银川平原压实砂土压缩性的影响
冻融环境下掺合料与引气剂对混凝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