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幼儿园到小学,这道坎该如何跨过?

2020-06-23

家教世界 2020年14期
关键词:关键期拖拉自控力

幼小衔接对孩子能力要求跨度最大。孩子的知识储备、情绪控制以及社会交往都是重要功课。对于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要做对三件事:习惯紧跟老师,培养自理能力,做事绝不拖拉。

习惯紧跟老师

孩子的教育有关键期,如,5~6岁,自控能力的形成期;6~8岁,习惯养成的关键期;6~12岁,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研究表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变化非常大,而学习习惯的水平却并未有多大改变。可见,一年级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一年级,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注意力极易分散,对老师的课堂要求都不清楚。培养好习惯,需要经常提醒,具体告知,坚持一段时间反复训练,懵懂的孩子才能具备“任务意识”。

六七岁孩子缺乏自控力,靠孩子自觉,是一句空话,最好的做法是“温柔地坚持”,坚持要求孩子守规矩,不允许随意发脾气。让孩子明白:上学并不是只做喜欢的事,不喜欢的事也要努力做好。

培养自理能力

一位有心的奶奶带孙女,凡是与孩子学习相关的事,都坚持让孩子自己去做,做不好也不替代。虽然一开始孩子慢得如蜗牛,但一学期下来,这位奶奶训练出了一位有条理、动作利索的孩子。别的孩子丢三落四,而这个孩子下课会把书本收拾整齐,衣服叠好放进书包里,做事井然有序。

第一次期末考试,老师开始读题,一个男孩的笔却掉落在地,他慌作一团,捡拾起铅笔,却忘了老师读的题。做数学题要画图,他又要从塞得乱七八糟的抽屉里找尺子。问题出现在教室里,根源却在家里。与家长交流中可以看出,这个男孩的生活都被包办。铅笔爷爷削,书包爸爸收拾,衣服奶奶帮着穿。早饭也是喂一口吃一口。可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学期下来,孩子的生活、学习乱成了一锅粥。

家长绝不要包办孩子的日常并让孩子认为理所当然。要求孩子自己做,比替孩子做虽然麻烦得多,却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一环。孩子两三岁就喜欢“我来做”,不喜欢家长代劳,说明孩子的惰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长“培养”的结果。

做事绝不拖拉

孩子入小学的第一步是“适应”。第一次要坐得住20分钟,第一次学写汉字,第一次读故事。生活节奏也快了许多,要按时睡觉,准时起床,独立写作业等。只有做到不拖延,才能适应上学的节奏。

有的孩子起床慢,吃饭慢,迟迟出不了门,这样的孩子写作业也不会快的。有的孩子吃早饭要花很长时间,家长只得一路走,一路喂;有的孩子喜欢跟家长讨价还价,该睡觉了还想看一会儿电视,该写作业了却需要爸爸妈妈读题,如果父母一味“还价”,孩子就得寸进尺,坏了规矩。

如果在第一个月乃至第一个学期,父母能坚持配合老师,对孩子强化规训,随着孩子专注力和自控力的提升,磨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会自然消失。

我们常讲的“习惯”二字,“习,从羽,从日,盖谓禽鸟于晴日学飞。”鸟一次次地练习飞翔;“惯,习也”,习惯成自然。做事不拖拉这一习惯的培养,就是反复、再反复,天天如此,一天也不能例外,并温和地坚持,直到孩子能自然而然。

猜你喜欢

关键期拖拉自控力
11招,提升自控力
拒绝拖拉
小胖猪
“拖拉”同桌
读《做个有自控力的小孩》有感
学习
——关键期
你是“拖拉王”吗
你是“拖拉王”吗
卷首语
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