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森林康养研究状况分析
2020-06-23陈蔚岚陈贵松陈小琴
陈蔚岚,陈贵松,陈小琴
(1.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海峡乡村建设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管理学院(旅游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森林康养是利用良好森林生态环境及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挖掘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功能,融合现代医学、养生学、教育学等学科知识与技术,形成的以促进公众健康为目的的产品和服务的总称。森林康养目前尚无统一名称,日韩称为“森林医疗”,欧洲各国一般称“森林疗养”,美国称为“森林保健”。虽然名称各不相同,目的都是为促进人类健康服务,是健康产业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以优化健康服务、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很好地实现了三产融合,为森林多功能利用、林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探讨森林康养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轨迹,以期为森林康养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信息统计源,搜索并下载了2004—2019年中文期刊中题名含“森林浴”或“森林康养”或“森林养生”或“森林医学”的所有载文,森林康养基地简介、新闻报道、领导发言、会议通知、知识问答及一稿多投论文等不计入统计分析范畴,最后筛选出252篇论文。通过对252篇期刊论文的审阅和梳理,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研究时序分布、内容、作者、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考察森林康养近16 a研究与发展状况。
2 森林康养研究阶段分期
2.1 研究分期与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期刊刊载的与森林康养相关的文章可以追溯到1984年,但2004年以前都是有关森林浴的介绍性文章,未纳入统计分析范围。检索到的第一篇对森林浴进行探究性的论文是2004年江西财经大学李向明[1]对森林浴场资源环境开发条件的探讨,之后每年都有相关论文见刊,所以把2004年作为分析的起始年份。对2004—2019年252篇中文期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将全部期刊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包括中国知网收录的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与南京大学的CSSCI)载文量数据按年度绘制研究时序分布曲线图(图1)。根据图中2条曲线的关键拐点,结合森林康养的实际发展进程,可以将森林康养研究划分为2个研究分期。
表1 2004—2019年森林康养研究时序分布
*:括号内为核心期刊论文篇数。
2.1.1 萌芽期 2004—2016年,这一时期中文期刊共刊载论文48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表1)。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森林公园建设,国际上 “森林浴”这一自然疗法也在迅速推广运用。2004—2007年间的4篇论文都是森林浴的相关研究,2008年开始结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开始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探讨,每年的发文量都是个位数,一直持续到2015年。2015年7月,在四川洪雅林场举办了首届中国(四川)森林康养年会,以森林康养为题的论文开始出现,森林康养的研究是森林浴及森林养生研究的延续。2015年原国家林业局启动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工作,2016年,湖南省下发了关于推进森林康养发展的通知,试点启动和建设实践逐步吸引学者们开展森林康养研究。这一时期研究主要围绕3个方面内容:一是森林医学与森林浴旅游。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国外森林浴发展状况,中国森林浴开发问题分析与森林浴场的规划建设[2];医学视角的森林保健功能[3];森林浴有助于提高飞行员睡眠质量的实验研究[4]。二是森林养生旅游。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基于森林养生旅游的健康产业规划[5];公众对养生旅游的态度与消费意向的研究[6]。三是森林康养概念、内涵、发展途径及科学性研究体系的探讨。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邓三龙[7]对森林康养概念、内涵阐述及国内外森林康养实践与研究现状总结,根据湖南省实际情况,构建湖南省森林康养发展模式、发展途径及未来发展方向。丛丽等[8]提出应从借鉴国际经验、探索森林开发与生态系统保护机制、论证森林康养的作用机理与实证效果、完善法律法规、制定康养基地指标体系等方面加强理论性研究,指导森林康养实践。
2.1.2 加速增长期 2017—2019年,这一时期中文期刊共刊载论文20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6篇,发文量呈较大幅度增长。这一时期发文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层面开始通过顶层设计鼓励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试点面逐步扩大。2016年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列入工程建设重点,2019年3月国家林业与草原局联合四部委发文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指引下,各部委陆续出台系列政策与标准,各省市因地制宜纷纷出台地方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与规划。四川、湖南、海南、浙江、山东、山西等地加快森林康养建设步伐,至2018年12月已遴选4批共374家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涉及26个省区市,试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国有林场与国有林区改革不断深化,吸引了更多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一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研究,主要探讨森林康养基地规划与基地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刘朝望等[9]界定了森林康养的概念,构建了森林康养基地评价指标体系与等级评定标准;谭益民等[10]总结了国外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今后中国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关注点。二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主要是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对森林康养发展的探讨。代表性研究成果有:束怡等[11]结合浙江安吉、四川洪雅这2个森林康养典型地区对中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开展研究;吴后建等[12]界定了森林康养的概念与内涵,设计了森林康养产品类型与发展路径。这一时期,地市县林业局与国有林场等基层工作者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撰写了大量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论文。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森林康养建设实践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有效成果偏少,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空间大[11]。
2.2 基于“S”型曲线的森林康养研究阶段的判断
“S”型曲线也叫logistic曲线,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发现的生物繁殖成长曲线,根据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任何一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与知识存量增长类似于“S”型曲线(图2),即文献统计分析的数据常呈现出阶段性特征:①A点之前为起步阶段,研究成果少,增长缓慢,然后逐渐加速增长,表现为曲线平缓到加速上升;②A点与C点之间为成长阶段,研究者不断增加,研究成果增长迅速,BC期间的增速稍低于AB期间的增速,但都属于高速增长期,表现为曲线陡直上升,到B 点稍稍减缓;③C点之后进入成熟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增长率下降,文献增量趋于平稳,表现为曲线平缓上升[13]。“S”型曲线常被用于学科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形成知识存量增长曲线(图2)[14]。
基于森林康养期刊论文年累计发文量,结合文献计量分析的知识存量增长状况,绘制出2004—2019年森林康养研究知识存量增长的“S”型曲线(图3)。图3显示,从2004—2016年,曲线呈平缓上升状,2017—2019年,曲线加速上升。从研究分期来看,森林康养期刊论文量经过了平缓增长的萌芽期,进入了加速增长期;依照“S”型曲线理论,这时期仍属于知识存量的起步阶段,图2中A点之后陡直上升的曲线形态并未看到,据此,基本可以判断,目前森林康养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3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分析
3.1 发文地区、研究机构与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量排名前6的地区、研究机构与期刊见表2。从发文地区看,252篇论文作者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发文量居前3位的省市区是湖南、四川、北京,分别是31篇、29篇、27篇,约占发文总量的35%,成为森林康养研究主要阵地。作者所属机构主要来源于2大类,一是农林类高校,二是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下属国有林场,分别发文108篇、98篇。农林类高校显示了较强的科研实力,尤其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首先,北京、湖南、四川是国内最早推进森林康养建设的省市,制定了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基地评定标准、政策措施推进森林康养发展;其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创办了森林旅游研究中心,多年来从事植物精气、空气负离子的相关研究,北京林业大学于2018年成立森林康养研究中心并对外招生,两所高校均形成各自的研究团队。从发文期刊看,发文量排名前6位的期刊,除了《林业经济》以外,均属于非核心期刊,森林康养研究论文核心期刊发文量偏低(图1),一定程度可以说明论文研究质量有待提高。
表2 发文量排名前6的地区、研究机构与期刊
3.2 高发文作者与高被引作者分析
以第一作者统计,233位作者发文252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共发文3篇,根据普莱斯核心作者公式计算,发文量2篇以上的可以称为核心作者或高产作者。对论文内容进行甄别后,有16位作者发文2篇及以上,在此称之为高产作者;有10位作者的11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达40次以上,在此称之为高被引论文。高产作者与高被引论文作者及所在机构是森林康养研究中能力较强的个人与机构,是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排名前4位的作者及所属机构见表3,由这些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和以第一作者署名的文献被引次数可以得出,在森林康养研究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作者有湖南省林业厅的邓三龙、柏方敏,北京林业大学的丛丽,沈阳师范大学的李济任,江西农业大学的潘洋刘等。16位高产作者发文35篇,占总量的13.9%,说明大部分森林康养的论文作者只是短时间参与研究,缺乏对该领域长期、持续关注。
表3 高产作者、高被引作者及所属机构统计
3.3 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共有90篇论文获各类基金项目资助,基金资助论文比例为35.7%。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12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篇,国家基金资助论文占全部基金论文的16.7%;省部级基金项目资助41篇,占全部基金资助论文的45.6%;其他基金(含地市级、校级等)项目资助34篇,占全部基金资助论文的37.8%。第一篇基金资助论文是2008年的《我国森林浴的旅游开发利用研究》[2],最早的国家基金资助论文是2015年的《森林养生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5]。2017年开始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明显增多(图4),但总体而言,基金资助论文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论文少。
4 小结
国内森林康养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可分为萌芽期和加速增长期。研究主题按照时间顺序由森林浴介绍与森林医学实验,到森林养生旅游,再到目前的森林康养概念、内涵、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模式等。国内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产业规模与经济效应都不明显,服务内容与项目单一,产业政策及行业标准体系有待逐步完善。森林康养的发展与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空间,今后应加强森林对人类健康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16],促进森林健康,保持生态平衡;做好森林康养发展顶层设计及执行与保障体系的研究;开展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康养服务管理等相关研究。
作者分布区域较广,学科来源较为单一。252篇论文作者来自于30个省市区,分布区域广泛,湖南、四川、北京成为森林康养研究的主要阵地。作者所属机构主要是农林类高校和林业主管部门及其下属国有林场,发文期刊以农林类期刊为主,说明作者学科和专业来源单一,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个案研究、总结性成果多,持续追踪性研究、跨学科研究成果少。森林康养涉及面广,研究需要应用多学科知识,今后应吸引更多管理学、社会学、生命科学、临床医学、中医药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学者运用相关理论开展基础性研究。
论文研究质量有待提升。首先,从发文作者分析,参与者较多且分散,核心作者发文量少,说明大部分森林康养的论文作者只是短时间参与研究,缺乏对该领域长期、持续关注,缺乏持续性、追踪性研究成果,影响研究质量和研究的延续性。其次,从发文期刊看,发文量排名前6的期刊,除了《林业经济》以外,均属于非核心期刊,核心期刊发文量偏低,一定程度可以说明多数论文研究质量不高。最后,从基金资助论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论文少,为此,后续的研究中应努力争取国家基金对森林康养研究的资助,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性与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