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隐喻下“狗(犬)”和“dog” 认知语义对比研究

2020-06-23

关键词:习性义项语义

那 剑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狗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朋友。人们在长期与狗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到狗的形象、动作、习性等,并把这些了解反映在语言使用中。多部汉英语权威字典中“狗”的丰富义项及狗族词语、习语就是最好的证明。“狗”词为何有如此丰富的意义?这些意义是如何产生的?汉英语中这些意义有何异同?我们能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些什么发现和启示?动物词的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人们从文化内涵、国俗语义、对比翻译等方面,多角度、大范围地研究报道了多种语言中的动物词语。自概念隐喻理论产生以来,动物隐喻又被提出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Ko¨vecses 从概念隐喻的层面上提出了“人是动物(human is animal)”[1]124。他认为很多人类行为可以从动物行为通过隐喻的方式来理解[2]。作为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狗”词的隐喻研究无疑对动物隐喻的研究具有极大的代表作用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概念隐喻角度考察汉英语中“狗”词的语义,并试图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一、“狗(犬)”和“dog”词认知语义理据

Lakoff & Johnson(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率先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词汇使用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这种映射是经验和理解的结果,是人们将新认知的抽象概念与已知事物相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从而用已知事物的认知来表达新概念。Langacker在《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提出意义就是概念形成过程[3]1。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对狗的生活习性的深入了解,“狗”词被用来表达更多的与之有“关联点”的新事物或新概念,从而产生了“犬科哺乳动物,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这个基本意义之外更丰富的认知语义。

二、“狗(犬)”和“dog”认知语义分析

通过对《汉语大字典》(第二版)[4]、《汉语大词典》[5]、《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6]、《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7]、《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8]等权威字词典的查阅,“狗”和“dog”的语义系统被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

(一)“狗(犬)”的认知语义分析

《汉语大字典》对“狗”的释义有10 项,对“犬”的释义有3 项。“狗”的本义即“犬”,其释义经归纳后共12 项。将“狗(犬)”释义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狗(犬)”的语义经其源域(最早驯化的犬科动物),通过“狗(犬)”的形态、动作及习性特征向其它域映射,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认知语义。“狗(犬)”的具体认知含义及语义发展脉络如图1 所示:

图1 “狗(犬)”的认知语义及语义发展脉络

图1 中“最早驯化的犬科动物”无疑是现今“狗(犬)”词的基本概念。但这个基本概念的本质是“小狗崽”转喻“狗”产生的结果,用“小狗崽”来指称所有年龄段的同类动物。转喻和隐喻的基本工作原理体现为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一种代替或联想方式。它们最直接的区别就是本体和喻体是否处于同一认知域,前者强调同域指称,后者强调跨域映射。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转喻与隐喻的互动结构中,转喻是隐喻的基础。简言之,转喻实际上统摄在隐喻的叙述结构之中,并作为隐喻的一部分发生作用。[3]故此处算是一种泛义上的隐喻。将“幼小”概念从狗身上投射到其它动物上,“狗”词用来指称“熊虎的幼仔”,这也是转喻的结果。当“狗”做星名时,是以狗之形态映射星座之形态。根据狗“摇尾巴讨好主人”的习性,映射人讨好别人的习性,“狗”隐喻有了“奉承、巴结”之义,如:这帮人专会狗着他。奉承、巴结过度,进一步引申出“事之失度或人之失意”,如:狗尾续貂。又因为狗爱叫、爱咬人的习性,人们将“坏人”视为狗,如:狼心狗肺的家伙。由于狗的负面习性及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卑微地位,“狗”词进一步与贬义的事物相联系,进而完全作为詈词,表示极端鄙视,如:狗东西。“犬”做谦称,如臣下说“犬马之劳”,或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其实都是因为“犬”带有卑微的意思,也就不难理解“犬”表示对人的蔑称,如“犬儿(小奴才)”。“狗”作十二生肖之一是“关联”狗的活动规律。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时的次序。傍晚7 点至9 点,属戌时。人劳碌一天,闩门准备休息了。狗卧门前守护,一有动静,就汪汪大叫,故称“戌狗”。在汉字文化圈中,姓的由来有多种,其中以动植物为姓非常常见,如牛、马、龙、杨、柳、柏等。这可以解释中国古代的狗姓。但随着狗词语义的发展,尤其是狗词贬义的发展,狗词在现代姓氏里几乎消失不见。

(二)“dog”的认知语义分析

通过对几部权威英语字典中“dog”义项的梳理,剔除非正式的、较口语的用法,将其语义归纳为21项。经过对所有义项的仔细分析,“dog”的具体认知含义及语义发展脉络如图2 所示:

图2 “dog”的认知语义及语义发展脉络

以上义项中,“dog”的基本概念为“犬,犬科动物”,群体概念狗转喻为与bitch(母狗)相区别的“雄狗”。“雄兽”的意义很显然是“雄狗”意义的性别转喻。人们对dog 之形态的认知关联到与其形态相似的事物上,狗头、狗腿、爪子与“卡爪、轧头,柴架、壁炉及(人的)脚”相似,狗的身体及整体形态与“大小犬座及热狗”相似。“Dog”一词被用来表示与其形态相似的新事物,从而使dog的概念系统扩充,产生了新的语义。Dog 具有“尾随、追踪”的行为特征,如“dog sb’s steps”。如果一直被狗追踪,人会受到困扰,甚至感觉很受“折磨”;也因为狗的不断追踪,使这种行为本身演变成一种“纠缠”。Dog 的另一行为特征是遇陌生人不断吠叫,通过吠叫恐吓生人,产生了“装腔作势”之义,“装腔作势”而没有实际行动,因而有了“不尽力干、磨洋工”的意义。Dog 的行为特征隐喻出人的行为特征,人的一个行为特征继而转喻出相关的其它行为特征。唯一中性的一个义项“家伙”也是从“坏人”转喻“人”而获得的。所有“dog”的义项中未有体现其正面、积极的特性,dog-ugly,dog cheap,dog-tired 中dog 表示 “非常、极”时也总是与负面的词相搭配,可以看作dog 负面习性的隐喻。由此可见,dog 在与人类相处的过程中,英语国家的人们仍将其置于负面的、消极的、憎恶的地位。

三、“狗(犬)”和“dog”认知语义对比

(一)“狗(犬)”和“dog”认知语义共性

1.“狗(犬)”和“dog”在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经过相似的认知方式——基于人类对“狗”这种动物整体特点的理解和经验,将人类生活及行为特点与“狗”的形象、行为、习性相关联,从而实现具体概念域“最早驯化的犬科动物”向其它抽象的概念域的映射,“狗”词因而具有了更多与之有“关联”的新概念,产生了丰富的语义。

2.“狗(犬)”和“dog”的所有义项中,除了以形态和性状映射类似的动物、星座及物品外,大部分的义项表示与人有关的特征。这印证了Ko¨vecses 2002 提出的“人是动物(human is animal)”的概念隐喻命题。通过“人是狗”这一概念隐喻,将狗的某些特性映射到人的身上,促进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深入了解。

3.“狗(犬)”和“dog”的所有义项中,因其形象而关联出的语义几乎都呈中性色彩,因其行为和习性投射出的义项几乎都呈贬义;且所有义项中几乎未见任何褒义色彩的表达。这表明在汉英两种语言发展历史中,人们更多关注了“狗”负面的、消极的特征。这些关注在语言中固化下来,形成了今天“狗”词在汉英语中如此突出的负面意义。而如今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忠诚、聪明、机警等狗的习性却未在语义中体现和固化,这一点出乎人们的意料。为什么“狗”词被固化下来的都是中性和贬损的义项,很值得我们后续研究。

(二)“狗(犬)”和“dog”认知语义差异

1.“Dog”比“狗(犬)”拥有更丰富的义项。“Dog”因其形象和行为特征获得的义项明显多于汉语中的“狗”。“柴架”“壁炉”“脚”的语义显然源自“支架”的形象并与英语国家的生活习惯相关联;“热狗”的得名是狗形象在英语国家饮食文化中的体现;“卡爪、轧头”作为机械学用语极有可能源自英语国家更早工业化的背景。因“dog”的行为特征而获得的义项更是将“dog”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了充分的演绎。这些都是汉语中所缺乏的。

2. 汉语中有“狗”词语义的独特体现——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戌”。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十二种动物形象组成一个蕴含丰富的符号系统。古往今来,它们被用于纪年,被当作属相,被传为故事,被显于民俗[10]5。反映了中国人的独特思维和文化情结。生肖“狗”所蕴含的纪时、民俗、生存、哲学意义可以说是一整套系统。故“狗”词在作生肖义时具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汉语中“狗(犬)”的负面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尊卑贵贱、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dog”的贬义更多是dog 行为特征的客观映射,也极有可能来自圣经文化的影响。随着华夏祖先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狗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小,地位也越来越低,以致人们以其表达人的卑贱地位。“奉承、巴结”“对人的蔑称”“谦称(臣下对君上,自己对别人)”均体现了这种宗法等级观念。“dog”的“尾随、追踪”“困扰、折磨”“纠缠”“装腔作势”“磨洋工”等意义显然是其行为特征的客观映射。“乱糟糟”“拙劣”“无用”等意义一方面可能来自“dog”负面习性的映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源自盛行于英语国家的圣经文化的影响,因为dog 在圣经中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卑微的、不得救的恶人。

结语

综观“狗(犬)”和“dog”的认知语义及发展脉络,我们认为它们的共性大于个性。首先,概念隐喻认知“狗(犬)”和“dog”的路径非常相似。作为共同的认知手段,将狗的形象、动作、习性映射到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用狗的特征认识人及人类社会的诸多现象与表征,以动物来理解人,“狗”作为动物的概念得到扩充,表现在语言层面就形成了狗词基本意义之外的丰富认知语义。其次,概念隐喻认知“狗(犬)”和“dog”的结果非常相似。除了映射其它动物、星座及物品外,相当部分的义项表示人的特征。以狗的形象获得的意义均为中性,以其行为和习性获得的意义本质上均为贬义。对于“狗(犬)”和“dog”认知语义上的差异,如果能从各自社会文化的角度考虑,也会得到较好的解释。

概念隐喻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模式。从思维认知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们会发现概念隐喻理论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具体到词汇的学习中,它帮助我们理清词义发展的脉络,做到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使词汇学习成为一种自然的认知活动,尤其有利于外语学习。“人是狗”这一概念隐喻不仅帮助学习汉英语中的狗词,更有利于促进对人类自身的深入了解。

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人能相互沟通是基于相似的思维方式。从“狗(犬)”和“dog”的认知语义对比研究中,我们发现人类的认知共性其实大于认知个性。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关注源语言与目的语间的认知共性,用正迁移来引导外语学习。同时通过关注语言间的差异及造成差异背后的原因,理解承载语言的生活与文化,促进外语学习及跨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习性义项语义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螳螂的生长过程和习性是怎样的呢?
习性养成要趁早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我可爱的职业病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高考英语短语分类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