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宅十余亩”到底豪不豪?
2020-06-22马贤
马贤
【摘 要】“方宅十余亩”,字面意思是“宅子四周有十几亩地”。一定有人感叹“这简直是地主”。这样的理解虽然直接,却不能够准确理解陶渊明“归”字背后的精神之乐。本文将试从文本自身的理解上,对诗歌的词句做进一步分析。
【关键词】陶渊明;方宅;草屋
执教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陶渊明诗歌《归园田居》(其一),诗歌中有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初读时给人感觉陶渊明归隐后的住处特别大,“十余亩的住宅,八九间的草屋”。后来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认识也是如此这般。那么,问题来了,陶渊明归隐后的住处,真的如想象中的那么大么?“方宅十余亩”到底豪不豪?
查阅手头的资料,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教师用书》中,选择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出版的《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中骆玉明对《归园田居》(其一)的赏析中有这样解释:“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显示出主人公生活的俭朴。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生活是俭朴的,是朴素的。然而回到课本注释,我们会发现,注释上对“方宅十余亩”的解释为“宅子四周有十余亩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必修上59页注释)。这样就会造成矛盾,“十余亩地”不是很大吗?按照现在的理解,十余亩的土地已经是近6660多个平方,这已经足够“土豪”,更不用说“八九间的草屋”了。
回答以上疑问,首先要对诗句中的“亩”这个概念进行认识。查阅史料,《晋书·食货志》云:“若乃一夫之士,十亩之宅,三日之徭,九均之赋,施阳礼以兴其让,命春社以勖其耕。”可以知道,“一夫之士,十亩之宅”,或为晋时宅地分配之一般标准。《晋书·良吏·吴隐之传》中说:“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数亩之宅”称小,“茅屋六间”不容妻子。而彼时真正的大宅、豪宅,当如周处、郗鉴等士族名流之所居。《晋书·周处传》有语:“追赠平西将军,赐钱百万,葵地一顷,京城地五十亩为第。”可见,对于“爵同下士,禄等上农”(颜延之《陶征士诔》)的陶渊明来说,“方宅十余亩”并不能算广大,亦不过是刚好达标而已。
结合历史学上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国度量衡史》中认为,从夏商周开始到清朝,历代一亩的面积有很大的浮动差别。隋唐时期,1亩(所谓“小亩”)土地,约合今天的0.69亩,诗歌中“十余亩”,如果作者是写实的话,也不过是今天的7亩左右的地。这样换算下来,用今日的眼光看,感觉还是很多,但对于当时的陶渊明来说,实在不算多。按照当时的生产力的情况,当时的粮食产量,每亩单产不超过3石(1石约为120斤),7亩的土地产量也就是20石,基本也是2000多斤。按照文学评论家袁行霈的研究,当时陶渊明辞官时,自己已经有五个儿子,长子陶俨已经20岁,幼子也是12岁,五个孩子正是“吃饭年龄”,况且在其歌《责子》中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几个孩子都很不争气,懒惰、贪玩,加之还有妻子,七口之家的负担远远超出了当时土地的产量。由此可见,虽然地多,却不见得陶渊明富裕了。
再说说“宅”。“宅”在古代汉语中作为名词使用,理解为住宅,住处之意。《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生活中也有一些用法,比如“阴宅”,这里就是指墓地。“宅”指一定用途的处所,这个处所可大可小。“宅”的用法在这里,相当于“照管鹅儿与雏鸭”的“照管”一词用法,“照管”作为动词有照料、照看的意思,根据杨万里《插秧歌》的语境,这里理解为“提防”,在语言的使用上就泛化了修的意义。“宅”在此处的用法,可以结合诗歌语境,从上下句内容看,此处的“宅”的用法存在泛华现象,可以理解为陶渊明的地产、田产、房产等所属物,这些宅地有十余亩多。在对诗句直译理解的基础上,可以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扩大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最后说说“草屋”。《考工记》中说:“葺屋(草屋)三分。”《疏》中有语:“谓屋南北深一丈二尺。”古代一尺约等于今天的23厘米,一丈二尺,应该为2.76米。屋子的南北进深不足3米,一间房子,不超过10平方米。依此计算,“草屋八九间”也不过是八九十平方米,面积仅相当于今天的小三间。八九间草屋在陶渊明时代,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基本构制,草屋制造简便,也简陋,经不起风雨。在《归去来兮》中,陶渊明自己也交代了,倚于南窗之下,屋子大小不过仅“容膝”而已。再看看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就可以感受得到,这样的草屋,不仅小,还不禁风雨。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隐居目标的实现不能凭空而来,基本生活资料自然必不可少。但若是过多注重隐居环境,则原本高洁的行为中就会出现某种贪欲,而欲望是消解人世一切幸福的根源。“十余亩的方宅,八九间的草屋”,的确是“小”而足够的。这也是陶渊明归隐中“返自然”的真实状态,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官场里,归隐自然展露了作者的“清新之乐”,这样的“清新”,不仅是感官的,更是精神上的。
所以在教学中,虽然“宅子四周有十余亩地,八九间的草屋”,但是简单的笔画勾勒的内容,却“显示出主人公生活的俭朴”,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葛志伟.知足天地宽——重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8(7).
[2]杨坤.“富有”的陶渊明[J].散文百家,2019(9).
[3]李李汲,安慶.中学语文,2015(6).
[4]刘德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发微[J].语文教学通讯,2014(13).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