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模式健全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2020-06-22魏颖龙
魏颖龙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点在于改造基层,而基层治理的则应当把重心倾向于乡村建设。随着国家一系列精准扶贫计划的提出实施,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甘肃张掖为代表的一批乡村治理的典范案例鱼跃而出,象征着我国基层企业经济开始走上正轨,向着良好方向发展。通过对张掖乡村实践案例的总结分析可以发现,其经验特点是注重乡村治理顶层设计、突出乡村综合治理、着力筑牢乡村治理网络、优化乡村治理资源配置、提升政府部门管理人员素质水准、创新乡村治理、培育特色亮点等。张掖乡村在前行的治理实践中不忘五个本质,即“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五个坚持的本质,才能取得今天如此辉煌的硕果。
关键词:创新;乡村治理;实证分析;经济欠发达地区
一、 引言
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谋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党和国家在十九大会议上郑重提出和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及实施原因。一直以来,经济欠发达西部地区的乡村人民在基层政府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和建设乡村治理之路,使得众多乡村治理的成功典范脱颖而出。他们立足现实,学习引鉴国内外相关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治理模式,并结合本土特色,因地制宜、融会贯通,做到解决辖区内问题。他们的成功经验对当代背景下其他待治理发展乡村有着弥足珍贵的乡村治理规律和生动的挖掘研究价值。
二、 张掖生态环境综述
张掖位于我国西北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境内居住着汉、回、裕固、藏、蒙古等38个民族,人口众多。由于受制地理、气候条件影响,加之历史原因制约当地发展。所以自改革开放以来,张掖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迟迟落后于全省平均线,也无法投入更多资金提升当地素质教育水平。另外,由于张掖辖区内地广人稀,牧民为了放牧便利,常年分散居住,增加了当地的治理难度。然而,正是在张掖这样一个治理人口基数相对庞大、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先天不足、治理对象综合素质和文化程度偏低、治理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农业城市,近10年来却实现了乡村的有效治理,成为全省乡村治理的成功典范,个中原因值得思考和分析。
三、 张掖乡村的战略扶贫与创新特色
(一)乡村实践的具体措施
总体来说,张掖在乡村振兴扶贫方面采取的战略举措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 坚持将乡村改革治理作为当下发展的第一要务,紧抓工作要点难点部署工作安排,由乡镇一级政府自上而下层层传导压力,形成布置到位、责任压实的工作体系。同时,各级责任部门要不断加强治理工作的制度建设,完善决策职能、创新督查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制定规划科学有力、督查有效的工作机制。
2. 近年来,张掖市各个县区均建立了乡村治安防范“防护墙”,在各地区路口安装了监控技防设施,并安排警力人员值班巡逻。张掖市尝试通过构建网络技术平台助力乡村建设,提升乡村综合治理的实际成效。
3. 为了优化乡村治理配置资源,提高乡村治理专业化水平。张掖市重点加强了对乡村治理机构和硬件设施的规范化要求,重新制定工作机制三规范。村委会全部建起了治保、调解、普法、帮教、联防“五位一体”的综治领导小组,逐步实现了乡村治理工作人员由“兼”到“专”的转变。这些治理实践切实发挥了实际效用,使得乡村治理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提升。
(二)实践道路上的创新特色
创新是新时代发展迫切需求的动力之一。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要实现有效治理,创新迫在眉睫。近年来,张掖遵循“破难题、创特色”的乡村治理指导原则,借助现代互联网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网格化乡村管理模式”,为村民提供一体到位式便民服务。同时,统筹推进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通过生产专业化联系农民、生活社区化管理农民、头脑知识化武装农民,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四、 乡村扶贫振兴的深层探讨
(一)乡村治理的目的与核心要义
乡村治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共建共治共享”,并且在这个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党政部门机关领导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需求,把人民的愿望和组织的安排紧密结合起来,树立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意识,依靠村民共同建设乡村、共同治理乡村,这样才能打赢一场攻坚克难的乡村扶贫振兴工作。
坚持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各环节系统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核心要义,要做到在全局中谋划推进乡村的全面发展,将工作要点安排渗透到各区县,实现治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二)乡村治理的源头动力
决定乡村发展的驱动生产力是乡村的“源头治理”,多年来,张掖始终坚持把源头治理贯穿于乡村治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治本抓源,从深层次上解决影响乡村治理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
五、 结束语
如何与时俱进地解决社会前进出现的问题是值得全世界思索和探討的话题。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张掖市为代表的脱贫振兴乡村改造成功案例对“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把握乡村治理规律、激发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具有弥足珍贵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