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技术揭开千年悬棺葬迷雾

2020-06-22

文萃报·周五版 2020年24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谱系线粒体

悬棺葬,是把殓尸棺木高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种丧葬习俗,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在东南亚乃至太平洋群岛也能看到。由于存在大量未解之谜,这种古老而奇特的丧葬习俗,也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神秘色彩。长期以来,悬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学界的广泛关注。不久前,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子刊《iScience》发表了我国科学家的一项研究,通过古DNA技术为人们揭晓悬棺葬谜底开辟了新的视角。

古DNA,顾名思义是从考古材料、古生物化石、生物遗体、遗迹及沉积物中获取的古代生物DNA分子,主要来源包括博物馆标本,以及如琥珀、永久冻土等特殊条件下保存的古生物组织及其样品。现代科学证明,DNA可以存在几十万年以上。通过对其研究,可以逐渐揭开人类起源、演化和迁徙之谜,对推动人類学、进化遗传学与群体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泰国艺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术,对来自云南昭通威信和盐津、广西右江流域百色市华村和泰国邦玛帕地区,年代在2500年前至660年前的13个悬棺葬遗址、共41个人类遗骸样品开展了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

“考虑到相同的丧葬习俗、相似的文物文化和相近的地理位置,我们将悬挂棺材样本按云南和泰国分为两组。”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明介绍说,他们从这些来自悬棺的人类遗骸中提取了古DNA,并使用相关技术,丰富了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然后使用为群体规模化全基因组测序而设计、可处理数万个样本的仪器组,对构建的古DNA样本进行测序。

张晓明团队发现,基于线粒体中遗传物质单倍型分析,来自云南的悬棺样品高度多样化,在9个个体中,检测到8个不同线粒体中的遗传物质谱系;相反,来自泰国北部样品的单倍型多样性相对较低,在28个个体中仅检测到7个谱系。“这意味着滇东北的悬棺葬人群中,母系遗传世系遗传多样性非常高,而泰国北部的悬棺葬人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张晓明介绍,来自我国云南和广西南部与泰国北部的悬棺葬人群具有相同的谱系,这表明他们具有密切的遗传联系,这也意味着悬棺丧葬习俗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分散到了具有相似族群血统的不同地区。

这个研究结果也符合悬棺葬习俗在中国南方起源并向南流传到东南亚的观点。另外,亚洲不同地区的悬棺葬人群之间共享少数的母系遗传世系,表明不同悬棺葬人群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课题组把遗传学分析结果与考古学、体质人类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等的证据相结合,推测悬棺葬习俗约在3600年前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如武夷山地区的百越族群中,他们是现今民族众多的侗傣语系族群的先祖。

(摘自《科技日报》6.8)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谱系线粒体
HPS教育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特点
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赞
聆听习总书记七一讲话
重大突破:全新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实现线粒体DNA的精准编辑
MFN2调控线粒体动态变化的研究进展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荒诞”内涵与谱系
三七总皂苷对线粒体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论证式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的简单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