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找到外语阅读的乐趣

2020-06-22王强

新阅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原著生词日语

王强

我业余时间翻译出版的小说、传记、学术著作等,加起来有300多万字,平时阅读,英文书占了大部分,然而我并非英语专业毕业,英语是自学的。

学外语最大的动力,是渴望痛痛快快地读原著

中学时,我非常喜欢英语,抄写背诵英语单词是一种快乐,发现新世界的快乐。以至许多老师提醒我,不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在英语上,因为当时英语分数不是全部计入高考总分。高考填报专业,我第一选中文系,第二英语系。高考成绩公布后,我接到通知,参加了英语系面试。最后我选了中文系,英语系招生老师专门找到我父亲,劝我去英语系就读。

中学时看过王佐良一个电视英语学习讲座,他说学英语一定要读英文原著,原著是一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世界。初中时我买过一本薄薄的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英文简写本,完全读不懂。我学英语最大的动力,是盼望有一天能痛痛快快地直接读英文原著。我一进大学,公共外语就选了日语,并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转学日语后,我渴望以后能直接读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的日文原著。可是当时除了课本外,日文书少得可怜。有一次我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20世纪5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语文选,其中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等人的短篇小说,如获至宝,交了数倍的罚金,带回家暑假当精读课本,学得不亦乐乎。

一次在外文书店,买到日本作家壶井荣的小说《二十四只眼睛》日文原版,这个版本是儿童版,去掉了大部分汉字,日本儿童读来可能更容易,可没有了汉字,中国人读得反而更难,猜都没法猜,整本书读得一头雾水,倍感挫折。

等我到了大学三年级,才发现当时的大学根本不开设第二公共外语,也就无从重拾英语,只能继续学日语。

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一高校工作,第一件事就是逛北京的各家外文书店。当时外文书店进口的外文原版又贵又少。我意外地买到井上靖小说《敦煌》的日文翻印本,磕磕巴巴地读完,情节大致倒是读懂了,但生词极多,汉字有些能猜出意思,但不知道怎么读。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大家都说,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更重要的是,没有日文书可读,学了又有什么意义?当时在读《鲁迅全集》,发现鲁迅劝人不要学日语,认为精通日语不易,花同样的时间,学其他西方语言更有用。

我们大学有个高数老师,正在考托福,准备出国。她跟我聊天,觉得我英语基础不错,扔了可惜,劝我重新拾起。她给了我一本3000字的英语基础词汇表,我翻了翻,发现大部分单词都记得。思前想后,我决定自学英语,实现中学直接读英文小说的梦想。学英语要有课本,我前后选了六本书作为精读课本。《新概念英语》第三、四册(第一、二册太简单,直接跳过),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两册,这是英语专业高年级课本),吴景荣等人合编的《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两册)。《高级英语》有配套的教师用书,讲解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很方便自学。

精读,意味着背熟课本中的每个生词,搞明白每个句子的意思,不能有半点含糊。《高级英语》大部分文章比较长,当时的版本每课没有生词表,必须自己用英汉辞典查出每个生词和短语,抄在卡片上,反复抄写背诵,许多文章光查生词就花一整天。背单词是学外语中最重要也最让人头痛的事。中学时,我读过朱光潜一篇谈学英语的文章,他说生词就像一个陌生人,你第一次见面,很难马上记住他的样貌,但如果你在不同场合多次遇到他,慢慢就会记住了。所以,要进行泛读,课本中的生词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就会记住了,我深信此言。

大量的泛读,敲开外语阅读之门

我进行大量的泛读,书源就是学校图书馆。什么书适合泛读?我选书有几个标准:时间上,只选“二战”后出版的书,因为1945年之后的英文总体来说比较简洁,而且越新的书越好,贴近我们当前的语言。类型上,通俗小说为主,侦探、间谍、惊险悬疑小说是首选,这些小说情节紧张刺激,能吸引人尽快地读到结尾。泛读不要求搞懂每个生词和句子,频繁查辞典只会让人丧失阅读兴趣,只要读懂大意即可,像侦探小说,只要最后的凶手是谁没搞错,泛读就算成功了。读小说最难的是前两章,常常不知所云,因为不熟悉作者的用语习惯和内容,不过只要坚持读下去,就会慢慢明白了。读完全书,再回头看开头两章,会发现很容易。肯·福莱特的惊险小说《针眼》,乔纳森·凯勒曼的侦探小说《屠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学校图书馆符合要求的英文小说,我基本上都读了。

读了大量小说后,我开始读非虚构类图书。托尔斯泰《文学是什么?》英译本是我读的第一本理论书籍。发现自己能够流畅地阅读这本书时,我欣喜若狂。卡尔的《苏维埃史》我读得也很有兴致,可惜图书馆只有第一册。大半年时间,学完了六本精读课本,学校图书馆感兴趣的英文书也读得差不多了。我很高兴这样的自学结果,中学读英文小说的梦想实现了。

说来很巧,当时刚好找到一本黑格尔《历史哲学》英译本,黑格尔哲学一向以晦涩难懂著称,如果能读懂他的哲学书,以后读学术著作应该不成问题了。于是决定向它发起进攻,从头至尾认真通读一遍,遇到生词就查辞典,记到生词卡上,有些繁复冗长的句子不懂,就参考王造时《历史哲学》中译本,这个中译本正是根据英译本翻译的,王造时翻译得很准确,正适合这样的对照阅读。花整整一个月读完全书,信心倍增,英语阅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再没有什么复杂的句子能难倒我了!

读懂英语是一个境界,欣赏英语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真正让我体验到英文之妙的,是吉朋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许国璋说过一段妙语:“英国历史家中有吉朋,英国的诗家中有莎士比亚,两者都是峰巅的人物,这个地位是不争的。吉朋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二百多万字的历史巨著,它写了欧洲历史上一千三百多年(从纪元后二世纪到十五世纪)的沧桑变幻,可以说为这段历史刻石制碑。”

这段话令我心驰神往。当机缘巧合,《罗马帝国衰亡史》全本落到我手中时,我迫不及待地投入其中。此书开篇就让我倾倒,像读精彩的长篇小说一样,不能自拔。吉朋理性细密,洞达世情,文笔典雅精致,风神摇曳,一唱三叹。我慨叹英文居然能写得如此之妙。

国家图书馆英文学术书比较多,有一个暑假,我每天一大早挤公共汽车,花两个多小时,赶到国家图书馆,读了一大批当时尚未翻译过来的学术专著: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以赛亚·伯林《马克思传》《反潮流》等。经过这样高强度的阅读,此后我能够从容地阅读英文学术著作了。

对初次读英文原著的人,我推荐茱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的一本小书《换句话说》(In Other Words),这是一位孟加拉裔的美国女作家,这本书讲述她学习意大利语的经历,她用意大利语写成,由美国一位著名翻译家转译成英文。这本书遣词造句很简单,但写得生动形象,不乏深入的思考,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何伟(Peter Hessler)的《江城》(River Town)在中国已经非常有名了,写他20世纪90年代在四川涪陵教書的生活,何伟的英文写得很漂亮,幽默生动,值得反复诵读。他观察细致,充满同情心,通过他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同的中国。他后来的《奇石》(Strange Stones)一书中,也有写得非常出色的篇章,可以当作范文。

萨莉·鲁尼的小说《普通人》(Normal People)可以说是2018年最好看的小说,写一对年轻男女的爱情故事,文笔细腻,情节曲折,是很好的英文读物。最近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播出,大受好评。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猜你喜欢

原著生词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网络新词
生词库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