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科学启蒙重在科学思维的培养
2020-06-22施韡
施韡
每次做讲座的时候,我都会遇到许多好奇的青少年听众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不少问题都是“终极问题”:黑洞的另一头是不是白洞?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宇宙的外面是什么?这些问题一方面令我非常敬佩孩子们拥有一颗勇往直前的好奇心,这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丝隐忧,担心孩子们过度地关注那些超越他们认知能力的难题,而忽略了某些最本质、最基础的东西。
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信息传播形式越来越丰富,我们比过去更容易获得各种科学知识,公民的科学素质也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决定公民素质的绝非是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科学素质是这样表述的:“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可见,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科学应用结合在一起,才能构建起完整的科学素质,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说科学应用是目标,科学知识是基础,科学方法是工具,那么科学思想是指针,科学精神就是源动力。 所谓“精神”应该是每个人对向往东西的一种追求,正是这种追求外化出的力量支撑起每个人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地走下去的信念。科学精神就是这种内在的无形力量,它让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始终走在科学之路上。著名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任鸿隽在1916年发表的《科学精神论》一文中把科学精神称为“科学发生之源泉”。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也指出,近代科学的目标是探求真理,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改换,而蕲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他们都对科学精神做出了精辟的描述。因此,我们在向公众进行科学传播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传递,对青少年朋友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形成期,正是播撒科学种子的时候。不过,科学精神不是空谈说教、不是心灵鸡汤,也不是强行灌输,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和展示的形式,深入浅出、润物无声地进行传授。比如,讲述科学小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与很多传奇故事一样,伟大的科学家或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背后都有着耐人寻味的故事。我们感叹“日心说”把“地心说”赶下稳坐13个世纪的宝座,但是要知道哥白尼并不是简单地把一个叫作“太阳”的小球从第三条轨道搬到宇宙中心那么简单。我们惊喜于牛顿因为一个小小的苹果洞察世间万物的运动法则,但是也要知道没有长年累月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数学工具的潜心研究,科学的灵感也不会发芽。一个人的成功需要扎实的积累,搭建整个科学大厦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贡献点点滴滴的智慧。
近期,科普作家汪诘所著、画家庞坤所绘的“少儿科学思维培养书系”在接力出版社出版,近300幅充满童趣的手绘漫画,将孩子们带入令人神往的科学世界。作者也曾坦言,給孩子们讲科学思维比给成年人讲困难许多,因为逻辑推理过程对孩子而言可能过于抽象。不过,我觉得倒是可以反向思维——跟孩子们讲科学思维时索性把严密的逻辑推理搁在一边,单纯地从现象出发,专心把故事讲好,再配以生动的视觉呈现,便能将他们牢牢吸引住。请相信孩子们的领悟力,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科学的魅力。科学启蒙或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作者系上海市天文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天文馆建设指挥部展示教育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