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
2020-06-22叶雪榕
叶雪榕
如果家长把成人世界的功利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的乐趣,更剥夺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一、案例背景
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学生有考特长生的机会,有些家长就是冲着这点把孩子送过来的。
上学期末,我校五年级的两个学生家长找到我。小龙的家长告诉我,孩子要上六年级了,不想让孩子继续参加学校足球队的训练,怕影响学习;阿涛的家长则问我,孩子参加校足球队获得省、市级这么多奖,是否有资格参加足球特长生的考试,如果没有,也想让孩子退出足球队,专心备考。
我问两位家长如何安排孩子的课余时间,他们说将对孩子实施“优秀工程”打造计划。我发现所谓的优秀工程打造计划,就是把孩子的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甚至为孩子请了一对一的家教辅导。当我问及孩子的反应时,两位家长同时表示,孩子都不同意,在家里闹翻了天。所以,他们束手无策,只好找我求救。
二、案例分析
这两位家长对孩子踢球的出发点都一样:一个是想通过踢足球上更好的中学,一个是怕踢足球影响学习成绩,都以分数为先,都是希望孩子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进而改变家庭状况。
家长把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理所当然地以“为你好”来掌控孩子的行为,全然不顾孩子的感受。家长的这种做法,都是望子成龙的心理导致的。这也是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从来没有意识到的自我过失。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成了父母未竟事业的载体。可是,如果孩子的个性没有得到尊重,没有得到释放,即便是取得了父母希望的那种“成功”,孩子也不会快乐,他们的人格也不会健全。
三、案例辅导
这两位家长与孩子的立场不同,在足球认识上的差异造成了与孩子不睦的后果,应该如何因势利导?我想最重要的是让双方换位思考。
与家长沟通。我首先肯定了两位家长为了孩子甘愿付出的艰辛。望子成龙的心愿没有错,但正是这种强烈的期待,使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进入了一些误区。孩子踢足球是否快乐,是否通过足球學到了东西,他们不关心,他们眼里最重要的是能否进入更好的中学就读,甚至为达到目的简单粗暴地断了孩子踢球的念想。他们从来没有去认真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更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
我告诉他们,让孩子上个好中学、好大学,充其量只能影响孩子将来的起点,但足球不只是锻炼身体,取得成绩,更是帮助孩子完成蜕变的武器。比如,练球可以帮孩子培养自信、坚强、独立、勇敢的性格,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这些都是他们未来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努力拼搏的性格,将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此外,我列举了孩子自踢球以来的种种变化,还代表学校、孩子向家长承诺,绝不会因训练影响孩子的成绩,让家长满意而归。
与孩子沟通。由于家长的态度,孩子的情绪出现了一个死结,没有一个切入点可以让他们向父母倾诉。我把两个孩子找来,先是肯定了他们对足球的执著和热爱以及取得的成绩。随后,我进一步告诉他们:家长的担心没有错。接着,我和他们探讨如何才能改变家长的态度。没想到这个话题使两个孩子滔滔不绝,他们各显神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我也与他们“约法三章”:想留在球队,学习成绩是衡量的重要标准。
四、案例思考
其实,这种类似的案例早就引起了社会关注。央视把花了10年时间策划的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取名为《镜子》,是因为“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德国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面对现如今的教育问题,这句话值得很多老师和家长深思。
如果家长把成人世界的功利强加在孩子身上,不仅剥夺了孩子童年的乐趣,更剥夺了他们生而为人的权利。
(责编 刘国栋)